告别“话痨” 文/陈劲 青春年少时,我常爱讲话,不分场合和地点,几乎就是一个“话痨”。幸好遇到诲人不倦的老师们,他们用心地引导我克服缺点,护佑我走上学习正轨。 读小学时,同桌话也多,他姓蔡,同学们就给他取了“蔡包子”这个绰号。我俩因爱讲话这个毛病被老师批评过,也被罚站过。有天课后,语文老师一脸慈爱地问我俩:“为啥上课喜欢讲话呢?”蔡包子摸了摸头说:“昨天晚上的电视很好看,我问他今天晚上还看不。”我顺势说:“老师,真的很好看,你看了吗?”我俩这一唱一和,整得老师和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笑了。 有一年元旦节,学区要举办文艺汇演,语文老师特地推荐我俩参加,但从未上过台的我们有点胆怯。老师轻描淡写地说,就是上台表演个节目而已,你们不是爱说话嘛,那就表演个说话类的节目。后来才知道那是相声。选拔赛前几天,我俩又在班上绘声绘色地试演了一遍,在老师和同学们热烈鼓励下,我俩的胆子变得“肥实”了些。之后,我俩闯过学校初赛,在学区文艺汇演上得意地露了一手。 进了初中,我和蔡包子没在一个班,但课后我俩常聚在一起说话,导致上课有些走神。为了让我专心听讲,老师们各显神通,想尽了方法。语文老师开设了“课前三分钟演讲”,要求脱稿讲,不然下节课重来。化学、生物等老师让我在黑板上默写知识点。 高中我和蔡包子考到同一所学校,还是同一个班,还是同桌。高中课程确实有些难度,加之我俩家离校较远,每天步行一个小时,中午就在学校食堂蒸饭吃。这样的条件考验人的意志,如果学习不自觉或底子相对差点的,学起来费力不说,各科考试大多还不过关。 有节化学课,我实在听不大懂,就侧身转头瞟一眼旁边的蔡包子,发现他也有点飘飘然。“装什么装,装神啦。”我悄悄地说。见他没反应,又用胳膊抵了抵。如此几次,蔡包子没辙了,就与我小声说起话来。没说几句就被老师发现了,老师立即叫我俩站起来。下课了,老师把我俩叫到办公室,让我们继续讲,而且不限时间一直讲下去。我俩以为真如此,就率直地讲了起来。老师洗了手,疲倦地坐进藤椅,见我们果真在讲,还讲得滔滔不绝,脸色随之严肃起来:“你俩还真讲呀?”蔡包子最先察觉,扯了扯我衣角,我当时忽然意识到,是该痛下决心改掉“爱讲话”毛病的时候了。 从办公室灰溜溜地出来,我俩约定,明天一到学校就请班主任调整座位,与“爱讲话”毛病彻底告别。高中三年,我俩像换了个人似的,专心攻读,终于在求学的关键阶段克服了这个老毛病。 后来,当我走上三尺讲台时,发现班上也有不少“话包子”。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对纠正这些上课爱讲话的学生充满了信心。 (作者单位:万盛经开区档案馆)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