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那点事 文/艾万忠 一段时间,只要见到微信有红红的圆点,我都会点进去看看。无论是方框里面的微信群、私信、微信运动、订阅号,还是朋友圈。 起初对微信的迷恋,就跟刚娶了“媳妇”似的,任卿卿我我,一点也不觉腻味。喜欢圈的微友,朋友圈就像是老天专门赐予他的,唯朋友圈不能辜负,日日都发朋友圈。喜欢群的微友,群就当是他的家,啥事都发在群里。 当然,群里圈里微友有只做看客的,也有表现都十分活跃的。凡此种种,大概就是老话讲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吧。 与圈的“散”不同,群更便于微友一起聊天说事,又不像开个面摊,还需要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卫生许可这些“礼数”,于是乎,多如牛毛的群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掐指一算,我已入了十几个群。一个群少则几人,多则几百人。也许是建个群轻而易举,一些群建起来没几天就没了动静,形如“僵尸”。但也有群主很是珍惜到手的“牌照”,建群后,天天都向群员问好,多年如一日雷打不动。 平日里我入的这些个群,动也好静也好,都没太在意。只因我不是群主。便于有相同经历又十分熟悉的好友同群聊天说事,或方便召集活动什么的,有个群是再好不过的事。我就有个这样的群,群名取得不仅富有诗情画意,而且每逢年末岁首之时,群主都要张罗大家聚一聚,其他大小节日总也忘不了问候群员。不久前,这个深受大家喜欢、充满情怀的群,突然“炸开了锅”。原来群主利用自身影响,干了见不得阳光的事。那张“阳春白雪”面具一经撕开,所有群员直接来了个集体退群。退群不足为奇,炒老板鱿鱼也偶有耳闻。但赶上“员工”一起炒“老板”鱿鱼,运气好坏不说,这破天荒之举我还是头一回遇上。正所谓“渣滓不去,清虚不来。” 不算群里微友,我朋友圈微友不过600,和“社牛”差着一大截,故所见所闻自然不多,在“社牛”面前更是不值一提。所以遇此难堪,竟一时没回过神来。现在想想,如果没有微信,人的这么点小心思小动作,还不至于这般“无处藏身”。 的确,让人迷恋的微信,也让我们一些不曾发现的事暴露无遗。与好友几个近日茶叙聊起微信,又听到些似曾见过而谁也没说过的好些个“景”。一好友说,使用微信以来,但凡有信息发出,管他什么信息,群里必有微友伸出“大拇指”,圈里必有微友送上“小桃心”。即使有微友一时半会没来得及“伸”没来得及“送”,但早晚也会把“大拇指”“小桃心”给补上。另一好友说:这好理解,这都是些“特粉”。又有好友说出截然相反的一“景”,就是任你怎么伸出“大拇指”送上“小桃心”,人家也不搭理。 想起喜欢制作美篇那两年,每每发到朋友圈和所有群,都获赞上百,心里还免不了一阵窃喜。有一天闲来无事,回头翻看我的美篇,发现那美篇记录上分明只有几十人次阅读过。点开没点开过,美篇它不会作假。此后我不再发美篇到群里圈里,改发到美篇相应栏目,阅读量一下超过四千,过五六千的也有。 见机而作、应时应景、攀枝附叶其实都不足为怪,只是微信也能体现出“日久见人心”罢了。 (作者单位:重庆市无线电协会)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