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恩阳河 文/蒋登科 在我的家乡恩阳,很多地方都悬挂甚至铭刻着这样一句话:“千年米仓道,早晚恩阳河。”不少到过恩阳的朋友私下问我:“早晚恩阳河”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是恩阳而是恩阳河?其实,在我家乡的口语中,恩阳和恩阳河是可以互换的,而且人们更多的时候使用的是恩阳河。我们赶场,说的是“赶恩阳河”,很少说“赶恩阳”。对于在恩阳长大的人来说,理解这句话好像并没有什么障碍。不过,不熟悉恩阳历史、文化和民俗的人,可能真的难以一下子就理解其中的意味。 这两句话是密切相关的。川东北地区在地貌上属于山地或丘陵,其中的山地属于大巴山的一段,称为米仓山。翻越米仓山可以到达陕西汉中。米仓古道是翻越米仓山的几条古道的统称,是秦代以来川陕交通甚至南北交通的要道,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方面都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米仓古道的很多地方都很险要,需要翻山越岭,因此翻越米仓山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就是步行,于是出现了巴山背二哥这种特殊的职业。当然也有水路,比如通过巴河到巴中,通过恩阳河到恩阳,两条河都汇合到渠江,再与嘉陵江汇合后流入长江。不过,这些水路都在米仓山南麓,而且河道狭窄、落差大、水流湍急,要到达陕西,依然需要步行。爷爷在世的时候,曾经给我讲起他们年轻时到汉中背粮的事情,那可是几百公里的路程,需要走很长的时间,经历无数次的爬坡上坎、日晒雨淋。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人们的外出真的很艰难,不少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生长之地。或许正是这种地理环境和一代又一代人的自我求生经历,才造就了大巴山人的耿直、勤劳、隐忍、不服输的性格。 有旅人,自然就需要驿站。恩阳位于米仓山南麓,属于丘陵地区,有恩阳河流过。恩阳河发源于旺苍,经过南江到恩阳,是一条很小的河流,但它曾经是当地的水上交通要道,恩阳也因此成为川东北有名的水码头。小时候,我经常见到来自上游南江和下游地区的船只停靠在岸边,码头上人来人往搬运各种货物,非常热闹。由于河水不深,河面不宽,恩阳河的通航能力其实很有限,上游的很多河段甚至需要专人到岸边拉纤,船只才能上行,那是真正的逆水行舟!船只都是木船,不算大,一头是尖尖地翘起,像是鸭子的尾巴,人们称之为鸭尾船。 步行的旅人更多。我不知道四面八方有多少道路通向恩阳,但我记得,在我老家的山梁上,曾经有一条石板路,在没有公路的时候,它是苍溪经渔溪步行到恩阳、巴中的必经之路,随时都有陌生的行路人来往奔波。沿途的很多小地名在当地老百姓那里都是耳熟能详的地标,也是他们计算时间、里程的参照。很多年前,我曾经和父亲一起,沿着这条路到过渔溪,单程爬坡上坎三十里,早上去晚上回,走得筋疲力尽。 城镇因人而建,也因人而盛。无论是行船的人还是步行的人,尤其是来自外地的商贾,到了恩阳之后,基本上都要暂住下来,要么休整,要么经商,于是,恩阳就成了人流的汇聚之地。随着人流的不断增加和人口的聚集,沿着恩阳河形成的场镇不断扩大,房屋、街道因地势而建,形成了高低错落、宽窄不一、曲折幽深的街巷格局。而且修建了很多会馆,万寿宫是江西会馆,禹王宫是广东会馆,说明恩阳在历史上聚集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在今天的恩阳古镇,还保存了一些在过去作为客栈的建筑,最有名的可能是大栈房。 大栈房的门面并不是很大,但分为几进,均为两层木楼,楼上楼下都设置了客房,最里面还有演剧的台子。母亲告诉我,她很小的时候就听长辈谈到过大栈房,因为过去住着很多居民,没有进去过。前两年,她才和我一起去参观了重新装修过的大栈房,里面的格局让人大开眼界。 对于远行的旅人和商贾,恩阳是他们在旅途上的重要驿站之一,甚至就是他们的目的地。因此,在行程安排上,无论多么艰辛,他们都会给自己做好规划,不断鼓劲,坚持赶路,因为他们早晚都要赶到恩阳。只有到了恩阳,他们心里才踏实,才有归属感。随着时间的流逝,“早晚恩阳河”逐渐成为人们相互鼓劲的口头禅,成为当地非常流行的俗语,具有了特定的内涵,恩阳河也成了目的地的代名词。我小时候,人们到恩阳赶场都是靠走路。从我老家到恩阳,有差不多二十里崎岖的山路,需要爬坡、翻山、下坎、过河。而且,那时候,几乎不存在闲来无事而赶场的情况,每次赶场都是带着土特产去卖,或者帮别人送东西,或者送公粮,或者买东西回家。背着沉重的背篼走山路,又饥又饿,有时累得气喘吁吁,实在不想动步了,就在路边歇一歇。尤其是小孩子,在路边坐下来之后就不想再站起来。这个时候,大人往往就会说:“快起来走吧,早晚都是恩阳河。”这时候,人们使用的基本上是这句话的本义,因为说话的语境和恩阳有关。 有时候,涉及和恩阳无关的事情,人们也会使用这句话。农忙时节,人们都要参加辛苦的劳动,插秧、收麦、挞谷……午饭时候或者黄昏时分,我经常听到有人说:“加把劲啊,早晚都是恩阳河,干完了事。”意思是,今天的任务就是这些了,一定要完成了才能回家。在这种时候,这句话已经衍生出新的内涵,和具体的恩阳没有关系,成了一句具有明显地域特点的俗语,算是它的引申意义了。由此可以看出,山里人渗进骨子里的目标意识和奔向目标的毅力,其实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地域文化之中。他们没有遇到优越的自然环境,祖祖辈辈以自己的勤劳、刻苦、奉献和不屈的精神,才为自己赢得了美好的生活。 随着交通的发展,恩阳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恩阳,普通公路遍布乡野,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还有了机场,马上要开通高铁。人们已经很少依靠肩挑背磨来搬运物资了,我们也很难再见到长途步行的旅人。仅仅十几年的时光,恩阳已经由一个偏远小镇变成了充满生机的城区,道路宽敞,城市整洁。即使我经常回到家乡,往往也会惊诧于这种变化的速度,可以说每天都不一样。而“早晚恩阳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血脉和人文精神融入恩阳人的生活里、生命中,至少我这个年龄的人听到这句话,会感觉特别亲切,甚至会获得一种精神上的鼓励。 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在外地,恩阳人骨子里的耿直率真、吃苦耐劳、坚强勇毅和不服输的精神,依然体现得非常明显。“早晚恩阳河”早已成为我的家乡和乡亲们的精神标签。 (作者系西南大学教授,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