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退谷遇香山 文/吴天胜 古驿道、梁山、西大路、聚奎、观音寨,既是地名,也是一段历史与人文。 300余年历史,三个时期更迭,昔日繁华如烟云。长河般的岁月洗礼,惟“退谷”二字深嵌门楣,仿佛它要告诉世人别样的经历与彻悟。 一 2023年的最后一日,路过国道318线上的梁平区聚奎镇时,朋友说,这里的观音寨有些特别,邀我参观。 观音寨早有耳闻,心向往之,遂欣然前往。 朋友充当向导,沿途介绍哪里是西大路,哪里是刘家湾,哪里又是沙岭山。原来他老家就在附近,小时从西大路到聚奎镇赶集,甚或是踏过西大路上的石板走亲戚,熟悉得不得了。 车行乡村公路十来分钟后,便到观音寨。入眼的是翠竹垂梢、果树飘香、石墙黛瓦、童叟怡然。 广场上堆放着一些建筑材料,部分房顶已翻新,有的建筑正在整修。 朋友指点介绍着,我亦紧随,由外及里,不期然来到观音寨的内寨。这里建筑保存完整,条石砌墙、黛瓦做顶,厚重结实。一道石门上镌刻“退谷”二字,入石三分,隽永精湛。 我不得其义,朋友只说这里是以前寨主建的金库。 二 涉及退谷的典故颇多。在湖北鄂州市西樊山与郎亭山之间,有一名为退谷的地方。唐朝元结(719-772)到过此处,曾作《退谷铭》,又在“招孟武昌”一诗中留下“退谷正可游,杯湖任来泛”的诗句。 不过,最有名的典故,当属北京香山中的樱桃沟。孙承泽(1593-1676)退隐后,在樱桃沟中置地,建造退翁亭和屋舍,起名为“退谷”,自号退翁、退谷老人。退隐的晚年,孙编著了很多传记、方志、典制、金石考、书画论、注经、理学著述、明朝章疏等书籍。 伴随历史演进,退谷又因满谷的山樱花被人们喜爱,康熙年间,便有了“樱桃沟”这个名字。如今,樱桃沟已葱郁成林,林中栈道蜿蜒、溪水潺潺,成为都市人的心灵休憩之地。 三 一通走下来,观音寨的地形地貌、建筑特点和人文历史都了然于胸。 观音寨占地4.59公顷,坐落于沙岭山山顶。其“一寨三层”,分外寨、内寨、内寨之内寨(核心内寨),至今格局完整。外寨为寨丁、佣人及一般村民居住,内寨为重要人员居住,核心内寨为寨主及主要亲信居住。全寨现有外寨门、北寨门、内寨门和核心内寨门四座寨门,各院落顺山势分布,巷道与环寨道路之间阡陌交通。至今,观音寨已有300余年历史。 从清朝中期到民国初年,120余年间,观音寨一直是聚奎镇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寨内酒肆、肉铺、茶馆遍布。 细心观察,观音寨每面墙均用规整条石砌成,条石之间用刀口灰(糯米浆加石灰)粘合。石墙上多有射击孔,可形成交叉火力,具有防火、防盗、防潮、防匪功能。据史料记载,其由“忠州数百石工,耗时十年修建而成”。聪明的石工采用军事防御筑城技术,与传统汉寨民居完美结合,体现了高超的建筑工艺。 这样坚固、森严的工事,必能抵御外来侵略。至今,那些斑驳的石墙上,仍可找出弹痕,仿佛是一枚枚抗匪勋章。而那门楣上的“退谷”二字,更是丝毫无损。 四 核心内寨为何会取名“退谷”?斯人已逝,不得而知,但从后世的传闻中仍可窥一二。 “观音寨的银子,顺天寨的谷子,老君寨的锭子,吉祥寨的杆子。”这是当地流传至今的传闻。 核心内寨是寨主一家居住和存放钱粮之地,房屋结构为“金包银”,即外面为石墙,里面内衬为木板,具冬暖夏凉功效。“退谷”便是核心内寨一处门楣上的题字。不可否认,寨主家境殷实,后又封官获赏,财力肯定雄厚。难道他富甲一方又官居要职后,想退隐山林过闲云野鹤般的日子? 曾经辉煌的观音寨,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开始了拐弯。国道318线建成后,著名的古驿道渐渐偏废,川流不息的西大路随之消亡,观音寨成为偏安一隅的村落,真正成了“退谷”。 退,是隐;退也是一种大智慧。布袋和尚写过一首禅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退,则是为了更好的进。 果然,历史的脚步再次拐弯,“退谷”又走上了前台。2011年,观音寨被梁平整体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观音寨被国家住建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如今,湖北的退谷、香山樱桃沟的退谷,已经成为了人们寻找乡愁的去处。想来,观音寨也会成为“人如退谷遇香山”的乡愁之境吧。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