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娃娃”莫绍萍 文/徐文峰 柚花飘香的暮春,彩蝶穿花,蜜蜂争蕊。勾线、打底、描红、开脸……在梁平区实验小学“梁平年画委员工作室”内,“年画娃娃”莫绍萍穿着红花朵朵的衣裳,提着长杆画笔饱蘸颜料,正专心致志地创作“渝事好商量·请你建梁言”梁平年画。七彩颜料在她灵巧的手中变成了灵动绚丽的年画人物,大人小孩个个栩栩如生:政协委员握着笔拿着笔记本在田野同百姓嘘寒问暖;农民伯伯攥着旱烟袋,一边侧耳听着,一边悠闲地吸着烟;梳着冲天辫子的小孩牵着小黄狗坐在地上“凑热闹”,脸蛋红扑扑的特别可爱…… “年画娃娃”莫绍萍,留着短发,中等身材,走路大步流星,说话快人快语,做事干净利落。“年画娃娃”是她的微信名字,这位年过六旬的“年画娃娃”还真不简单,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年画”市级传承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 1981年,风华正茂的莫绍萍从梁平师范学校毕业。她口中唱着歌儿,怀里揣着分配通知书,到梁平南正街小学(现实验小学)报到。那时的莫绍萍青春、活泼、可爱,也怀揣着青涩的梦想。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桃李满天下是她孜孜的追求。当时,莫绍萍是这所拥有2000余名学生的百年老校唯一一名美术教师。白天,她手把手地教学生画画,忙得像一颗旋转的陀螺;晚上,她静下心来,坐稳板凳,继续学习“充电”。教学上,她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探索出一套“操作、情感、功效”三线并举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乐学、好学、勤学。 一次偶然的机会,莫绍萍到屏锦、礼让等乡镇采风,近距离接触到梁平年画作品“四郎探母”“盗令出关”。其深邃的意境、古朴的画风、丰富的层次感让她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她不耻下问地讨教、反复回味咀嚼、兴奋地拍照……回家后,她放大了照片,一连几个晚上像着了魔,睁大了眼睛,仔细地琢磨……梁平年画古朴粗犷、厚重深邃,几十道工序,不停地换色版。虽神奇,但又繁琐,何不运用自己的所学,创作出手工的、现代的“梁平年画”,使梁平年画发扬光大呢?说干就干。不想这一干,莫绍萍竟与梁平年画结上了缘。 莫绍萍学习得如痴如醉,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料成了她的“亲密伴侣”。1982年底,经过3个月的苦心孤诣创作,她的第一幅年画作品《展翅蓝天》呱呱坠地,在《四川日报》上刊登了,她竟兴奋得睡不着觉。年画俨然成了她的孩子,她逢人便介绍她的年画作品,听取他人提出的修改意见。 痴迷是最好的老师。莫绍萍拿起七彩画笔,为自己描绘了一条创作梁平年画的宽广道路。她相继创作了《最美教师》《吉祥如意》《感恩》《干部接地气,百姓享福气》等100多幅梁平年画,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同。她主持并参与了梁平年画本土课程教学资源的整理与开发,设计了一套“视、听、思、画”结合的指导方法,吸引了孩子的目光,引起了儿童的兴趣,成为了重庆市艺术教育的亮点。 为了使梁平年画这一国家级非遗发扬光大,莫绍萍办起了小学生和乡村美术教师“梁平年画创作专修班”,免费义务授徒;她还积极推动创办乡村学校少年宫,绚丽多彩的少年宫成为了孩子心灵的家园、成长的乐园。她从有限的工资中挤出资金为贫困学生购买画笔、纸张、颜料,培养出“梁平年画”小作者和乡村美术教师上千人。重庆市人民小学还专门为德艺双馨的“年画娃娃”莫绍萍设立了“大师工作室”,让她在该校开班授徒,培养优秀的非遗文化接班人。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