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何武:渝水溯源访賨都

2024-6-13 09:13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渝水溯源访賨都

文/何武


巴山渝水,一个富有诗意和美感的称谓,富集优美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人文风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里道:宕渠“县以延熙中分巴(西)立宕渠郡,盖古賨国也。今有賨城。县有渝水,夹水上下,皆賨民所居。汉祖入关,从定三秦,其人勇健好歌舞,高祖爱习之,今《巴渝舞》是也”。今合川以下一段嘉陵江,因与渠江合流,古时亦通称渝水、宕渠水。隋初在今重庆市置渝州,即因此水得名。

河流不仅繁衍着生命,也孕育着人类文化。在渠江岸边沉睡两千多年的古賨都(宕渠城),一醒惊天下:它是巴文化核心大遗址。巴文化以重庆为代表,巴文化是重庆市历史文化的根基。探访賨都的愿望愈来愈强烈了。

春暖花开的时节,文友于蛟邀我去賨都揽胜,我欣然前往。四川渠县作家协会主席李明春当起了我们的向导。

年近七旬的李明春,双目的清亮透过鼻梁上的眼镜呈现出来,早年的英气还在眉宇间显露着。

“李明春装着一肚子故事,典故野史龙门阵信手拈来。”这是于蛟谈及对李明春的印象。于蛟是达州市创作办公室副主任。

一大早,采风车便向渠县土溪镇进发。通往土溪镇的古驿道旁,次第耸立着约占全国汉阙总数三分之一的六处七尊东汉墓前石阙。一尊尊石阙站立了两千年,细数着渠县的前世今生。

“渠县汉代石阙,是我国现存于地面上时间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遗存。渠县‘中国汉阙之乡’这张名片不是浪得虚名。”李明春的嘴角上扬了起来。

是的,冯焕阙、沈府君阙与故宫、长城同属首批国家一级文物,具有同级文物价值品位。法国传教士维克多·色伽兰到渠县观阙后,回去发表了19张照片,在欧洲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的梁思成1939年慕名考察后,充分肯定了六处汉阙的艺术价值。

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是中国首座以汉阙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也是中国首个无核心文物陈列的博物馆。它运用弧幕投影、全息影像、屏显、裸眼3D成像、激光投射等多种成像形式相结合,传递了汉阙及汉阙文化之美。我们在这里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人踱步,去体验历史。历史饱含人文,否则,就不成其为历史。

“宕渠城的城坝遗址乃川渝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巴文化遗址。长江之水浩浩汤汤,巴渝大地莽莽苍苍,四川盆地东部的巴山渝水物华天宝,孕育出了与古蜀文明交相辉映的古代巴国文明。”李明春的讲述语言细腻、词汇动人:“城坝遗址出土了许多鲜见的文物,包括竹编。我们是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竹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坝遗址隶属于土溪镇,位于渠江东岸,与土溪场镇、达成铁路线隔江相望。城坝东接佛耳岩,其余三面环渠江,呈依山傍水之势。

到城坝遗址需摆渡过河。走下车,渠江扑面而来,如此辽阔,江风浩荡。青山绿水滋养和焕发着心情,生活的诗意也就洋溢起来了。放眼望去,天高云淡,远山苍灰,江水黛碧,一只白鹭起伏掠过江心中蓝天的倒影。

春天是从江畔开始的,岸边柳条摇曳新绿,仿佛枝头上跳跃着音符。走下渡船,江风散发着阳光的味道,我们一行乘坐观光车几经辗转,两幢巨大的钢架大棚映入眼帘。走进大棚里面,竹木简牍形制多样,秦砖汉瓦繁复生动,古老的车辙印记依稀可见,古老城墙延伸百米……透过那长长的文化层,透过那斑驳的出土文物,历史在这里交汇,文化在这里聚合。

“城坝遗址是川东目前尚存历史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那成熟的冶炼技术足见古之賨都的繁华,那上了釉的汉砖令人称奇。出土的‘津关’(在水陆要冲地带所设立的关口)遗址,为全国唯一仅见!”李明春讲解道。

那“津关”不仅是水的关口,还是一段风云突变的关口。深埋地下几千年,一朝出土,任由观瞻,凭据遐思。

城坝遗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考古发掘于2018年荣获中国考古界最高奖“田野考古奖一等奖”。2022年,城坝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城坝遗址的发掘历程艰辛曲折。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在挖土烧砖时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1990年,重庆市博物馆联合原达县地区和渠县文物管理部门对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2014年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相关单位先后5次发掘,渐次揭开了“宕渠城”的神秘面纱。

人们常说,渠县是一本古色古香的书,那么城坝遗址便是为书作序,一切的故事都始于此。

乘上返程的渡船,舱外阳光下泛着约定俗成的白光。渡船启动了,似乎有众多的故事在水中摇曳,我们不是身处江心,而是历史的中心。我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巴文化的故事仿佛是一层层洋葱瓣,大大小小的故事层层相扣。信手拈来一个故事,就足够让飞驰的动车停下步伐,让翻滚的江水瞬间平静。故事既在久远的岁月里,又在我们当下的日常里,相融于巴山渝水之间,成为巴渝文明的载体。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