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访东林 文/何宇新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形式,曾在文化传承、学术传播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东林书院位于无锡市区,是一座园林式书院,周围溪流环绕,参天大树之下,粉墙黛瓦,亭台楼阁,庄重典雅。 步入院内,一座高高的石牌坊耸立在眼前,牌坊全由青石砌成,通体干净,顶上有浮饰图纹,书有“东林旧迹”和“后学津梁”的字样。往前走,跨过一座石桥,便来到了东林精舍,“精舍”即“学舍”之意。经过东林精舍就是丽泽堂了,这里是东林书院讲学的重要场所。“丽泽堂”横匾两侧挂着一副对联,上联内容是:百年旧德读书尚友,下联内容是:四海名贤气节文章。再往前,来到了依庸堂。这里是东林大会之前举行讲学礼仪之所,也是东林学派学术领地的象征。“依庸”,即是依乎中庸之意。从字面上理解,东林书院主要是讲授儒家学说,重点是宋明理学。 “依庸堂”横匾两侧是那副闻名遐迩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东林书院的学者们看来,读书治学要经世致用,关注现实生活。这体现了东林书院一以贯之的学风:读书讲学而不忘国事,提倡重实践、讲实用的实学精神,即所谓“实学、实用、实益”(顾宪成语);“事即是学,学即是事”(高攀龙语)。他们反对空谈,认为空谈误国。 东林书院主体建筑中最重要的是燕居庙,这里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的塑像,塑像两侧摆放着鼎、簋、爵、尊等祭器和编钟、编磬、龙凤瑟等乐器。孔子塑像上方写有“中和”二字,左右两侧的木柱上刻有:“尽性至命立三才极;继往开来为万世师。”这是给予孔子的最高评价。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阐述“中和”的概念时说:“一个人,一切欲望和情感都满足和表达到恰当的限度,他的内部就达到和谐,在精神上就很健康。” 尽管处在繁华的市区,书院仍然比较清静。我忽然想起了《道德经》上的一句话:“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我想,喧嚣和浮躁总是暂时的,就像白天的喧闹是一定要回归夜晚的宁静一样,理性终究会超越物欲,因为斯文在兹。这样想着走出了书院,环顾书院四周,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 (作者单位:九龙坡区政协)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