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娶媳妇 文/罗安会 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一个秋天,全家人为即将到来的大事喜上眉梢——我家老大、我的大哥罗安琴要娶媳妇啦! 那时,我们在镇上只是普通人家。父亲在百货商店上班,母亲是位勤劳俭朴的家庭主妇,大姐在南充教书,二哥在上海工作,小的还在读初中小学。“要得,爸爸妈妈放心!我们一定要帮大哥好好迎接大嫂进门!”父母“部署”完毕,大家开始分工合作。 收割谷子的季节,气温高,母亲同农民一样光着脚泡在水田里捡谷穗,非常辛苦。我两兄弟放学后,一人去放羊,一人跑到地里同母亲一起捡穗。天黑了,鸡吃饱了,母亲又将鸡背回家。日复一日,两个季节下来,捡拾的小麦、谷穗有100余斤,鸡也长大长肥了,羊也长出了长长的胡须。 这年国庆节,阳光洒落在老街上,在唢呐声中,新娘坐在花轿上,晃晃悠悠朝下场走去……花轿后面,二十多人兴高采烈抬着四铺四盖、木箱子、镜子、梳妆台等物品——这是女方娘家人的陪嫁。 街上看热闹的人不少。有人羡慕地问:“哪家接媳妇哟!阵仗好大哦。”“嘿,是罗吉利家噻!”“好日子!走,去看热闹去!” 这天,我们小的三弟兄早早起床,忙着在院子里借别人家的桌子板凳,在院子中间摆上桌席。此时,新媳妇到了!鞭炮炸响,唢呐吹得更欢快。花轿落地,顶着红盖头的大嫂在伴娘的搀扶下,来到公婆家。 司仪高喊:“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在一片沸腾的欢笑声、唢呐声中,新郎新娘喜结连理。 我还是懵懂少年,夹在人群中看热闹,见在众人撺掇下大哥当众亲吻了大嫂,我开心地哈哈大笑。 午饭时间到,我父亲春风满面招呼大家:“感谢亲友的祝贺,8人一桌,不成敬意,备薄酒一杯,请大家海涵。” 亲朋好友围坐上桌。“九大碗”三蒸六扣上桌,热烙、耙和、上菜快,热气腾腾中客人们狼吞虎咽,菜刚上完,桌上食物几乎一扫而光。不过,四个甑子里的干白饭没吃完,我们几姊妹用咸菜下饭也吃了两碗。 不少客人饱嗝连天,都夸这“九大碗”办得好。酒席,是父亲在镇上请餐厅的厨师来办的。由于客人超员,我们7兄妹都没上桌,连羊肉汤都没有喝一口,眼巴巴望着客人大快朵颐…… 时间飞逝,大哥退休后,带着大嫂迁到了江津,他的儿孙们纷纷在大城市成家立业。如今下一代人办喜酒可是花样翻新,今天的好日子呀,是我们当年谁也想不到的! (作者系江津区作协副主席)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