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餐饮店 文/罗邦万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上餐饮经营这条路,至今已有12个年头了。12年前,我们夫妇俩与我的三个妹妹还在朝天门批发市场合伙经营着服装,大家齐心协力、早出晚归,悉心经营着服装店,生意红红火火。几姊妹生活都富裕了,纷纷在重庆中心城区购了房、买了车。 有一天,一个四十来岁、胖墩墩的男子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他是四妹在网上结识的男友小陈。小陈每次出门都挎着个大皮包,隔三岔五就来朝天门看四妹。时间一久,大家也就熟悉了。那时,小陈是市内一家大型餐饮店的厨师长,有着一手好厨艺,他曾在全国烹饪大赛中屡获殊荣。小陈人勤快肯帮忙,我们几姊妹要是谁家有个聚餐或是宴请,他总是主动前来承揽做菜的差事。他每次做出来的菜,色香味形兼备,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赞扬与一致好评,从而给大家留下了较好印象,也赢得了四妹的芳心。后来,他和四妹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组建起了幸福的家庭。 大凡每位技艺超群的厨师,其理想与终极目标就是自己开店。小陈何尝不是如此?但自己开店当老板,仅有一手好厨艺是远远不够的。他急盼一位合伙人共谋发展。因为我是兄长,为人还算厚道亲和,也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文化知识,于是我就成为了他心目中理想的合伙人。为邀我入伙,他和四妹多次给我做思想工作。在他俩一次又一次的真诚感化下,我终于答应合伙。从此,我们共同走上了餐饮经营之路。 经过选址租场地、店面装饰装修及购置厨具餐具等一系列艰苦琐碎的工作,我们第一家中餐酒楼顺利开业了。那时镇上还没有一家像样的酒楼,我们以全新高雅的装修及极具竞争力的菜品迅速赢得市场,深受当地百姓欢迎和喜爱。随后几年间,我们以滚动发展的方式,从一家餐饮店迅速发展到四家,菜品涵盖中餐宴席、民间菜、火锅、汤锅、海鲜等。 后来随着当地几家大型酒楼的相继开业,餐饮这块大蛋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逐渐分割。在此大环境下,我们也未能幸免。在充分分析餐饮业现状后,为谋求长远发展,我们被迫断臂求生,先后关掉了处于亏损状态的两家店,只保留了一家中餐酒楼和一家汤锅店。 回首12年的餐饮经营,心中有艰辛也有感动。店里忙起来的时候,简直就像在打仗。我们也会身不由己地身兼数职,既是老板,又是收银员、服务员、勤杂工,从早到晚就像旋转不停的陀螺,累得人喘不过气来。但我也常常对员工讲,顾客不一定个个都有素质,但人人都是我们的衣食父母。顾客吃饱了,我们才不挨饿;顾客吃好了,我们才能吃好。我们认真做好菜品及服务的每一个细节,时时处处替顾客着想,用至真的情温暖和感动他们。 记得有一个夜晚,都快十点了,汤锅店正准备关门,此时从门外进来两人。一位女士搀扶着一位老人,落座后点了个小锅盐排骨。据该女士讲,他们来自邻近的金凤镇,这位老人是她父亲,今年68岁了,肝癌晚期并已全身转移,头脑一时清醒一时糊涂。老人天天都念叨着要来曾家镇吃我们的盐排骨。父女俩当天已在家中吃过晚饭,可老人仍然嚷着要来吃盐排骨。为满足父亲的这一心愿,女儿答应陪同他来。 女儿对父亲说:“曾家盐排骨店我没去过,找不到呀?”父亲说道:“我去过,我找得到。”在父亲一路口头“导航”下,父女俩终于找到了我的店。 身患重疾的老人,生活已完全不能自理,女儿把盐排骨撕成碎块,一点点喂进父亲嘴里。老人似乎也尽力了,但三根盐排骨都没有吃完。临走时,父亲一再叮嘱要将剩下的菜品全部打包带回家。在女儿的搀扶下,父女俩一步步走出店门。 望着父女俩渐渐远去的背影,一种难过却又万分感激的复杂情愫,如潮水般袭上我的心头…… (作者系江津区作协会员)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