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的世界 文/蒋明才 夏至到,蝉始鸣;蝉告诉我们,真正的夏天到了。 贵州是有名的凉都,且风景秀丽,有“天下山水之秀聚于黔中”的美称。今年夏天,我再次来到了位于贵州桐梓“七十二弯”风景区旁的丁木山庄,开始了候鸟式的避暑生活。 在这里,除了优美的风景,还有宜人的空气。让我深深地领悟到:蝉,这个夏天的标志物之一以及它的精彩世界。 清晨,氤氲而浓浓的雾气笼罩在避暑山庄,十米之外都看不清人影,预示今天是一个艳阳天。我漫步在小区的林荫道上尽情地让这清新的空气沐浴洗肺。忽然间飘来一声声的“知了知了”声,原来是蝉在唱着晨曲。那声音清脆悦耳,像娓娓动听的协奏曲,蝉鸣声恰如其分地勾勒出了山间的诗情画意。 蝉,俗称“知了”,黑褐色,腹有六足,圆眼黑亮似花椒籽,羽翼薄而长,几近透明,如披素纱,个头如拇指大小。蝉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地下黑暗中度过的,几年的隐忍,破壳而出,迎接新生,而生命也就半个月时间。 蝉成熟后,发出有节奏的哔哩哔哩嘶鸣声是雄蝉的求偶和交流信息的声音。它在树上的吼叫,是在地下隐忍几年后的爆发,是破茧时的呐喊。它蝶变的过程是寻找未来的另一半,留下一生的念想,留给下一代。 中午,我来到小区附近的森林公园纳凉。这时暑气升腾,明晃晃的太阳直照大地,如蒸,如炙。除了微风的吹拂,树叶的飘移,树林成了一个演奏的舞台,只听见蝉群们一浪高过一浪的合唱,蝉以其高亢的鸣叫声聒噪森林,咿哩哇啦,响彻云霄,声震寰宇。它们也许在述说着追求爱情的秘密,把秘密翻译成美妙动听的蝉曲,化着温润的气息注入人们的耳边;它们是在播撒延续生命的种子和希望;它们唱着亘古不变的歌谣震撼着整座森林,要冲破天际,渴望实现重生。 当夕阳西下,夜色降临时,暑气还没有完全退去,彼时就是蝉的大聚会时光。晚上散步的人流鱼贯而出,跳舞的、唱歌的、走秀的人声与蝉鸣声交织在一起,像自由市场一样热闹异常。周边的森林里,各种树木上聚集成千上万各种类型、各种颜色的蝉,攀爬高树,雌蝉不语,雄蝉发声,使尽浑身解数或独自高歌。齐声欢唱,声响如钹,铿锵有力,高低有度,长短自如。尤其是雨后更是如群英荟萃,百蝉争鸣,像一曲多声部的大合唱。 蝉的种类繁多,形状各异,发出的声音也有八九种之多,似合唱中的各个声部。有浑厚的男低音发出“呲呲”声(班透翅蝉);嘹亮的女高音“啊啦”声(蚱蝉);高亢的男高音“咕咕”声(蒙古蝉);美妙的女中音“叽叽”声(绿草蝉);婉转的男中音“阁乌”声(松寒蝉)等等。此起彼伏,声嘶力竭形成一波波的声浪,似那一曲曲的颂歌,在寂静干燥的夜晚,犹如天籁之音令人心颤。恰似一个高超的演奏家演奏一曲夏天的圆舞曲。 蝉依然不知疲惫地“知了知了”地唱个不停,吟唱着一曲曲顽强的生命之歌。我被这蝉声所包围,感受到蝉声的密码和它生命的内涵,看到了蝉的整个世界,不由得让我发出:让我们听到蝉鸣时,不妨多一些敬意和欣赏吧。 万物,皆有其生长的自然规律。蝉在中国古代被赋予复活和永生的象征意义。而蝉的一生,餐风饮露,饮天地之灵气,吸万木之精华,数年在黑暗中蛰伏,只为短暂光明与自由,尽情演绎天地间生命之绝唱,虽死犹生,谁不为之动容! 此时天上的月亮已经挂上了树梢,犹如辛弃疾的诗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情景再现。 (作者系重庆散文学会会员)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