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杨卫东:献给母亲和大地的书——《大地与尘埃》读后

2024-7-12 09:06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献给母亲和大地的书——《大地与尘埃》读后

文/杨卫东


这个夏天,我的焦虑被王新程的散文集《大地与尘埃》治愈,这确乎是一本被泪水浸泡得潮湿的书——母亲走了,从此再也不会回来。“谁说我一辈子不低头呢?多年以后,她在我怀里咽了气。我把她放平,长久地跪伏在她床前,额头贴地,想听到大地传来她离去的足音。”孝顺的儿子几近崩溃,生无可恋……

老舍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诚然,世间最悲恸之事,莫过于痛失至亲。只有体会过的人,方能体察书中“失根”后万箭穿心的疼痛。母亲的离世让王新程倍感无助和绝望——生命不堪一击,他竭尽全力都难以延阻生离死别的到来。这让我们深深体悟到“孝顺要趁早”。与其说是我们孝顺健在的父母,不如说是父母赐予我们感恩福报的机会。事业兴败尚可从头再来,父母往生孰可逆转?

生离死别是人生不可抗拒的常态,亦是成长与蜕变必然的仪程。所有成长,往往都与泪水和疼痛并行。至今,我曾有三度痛彻心腑的哭泣,痛到要尽力摁压胸口:一是85岁老父亲因直肠癌晚期辞世;二是看到电视剧《人世间》里父母于同日先后辞世;三是读《大地与尘埃》,母亲在儿子怀里溘然长逝时。

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热泪,因为读《大地与尘埃》,读那个寒门子弟从官渡滩边一路拼搏到皇城根下……其实就是读我们自己:读人生的跌跌撞撞,沟沟坎坎;读自己的委屈苦闷,愧疚悔恨;读成败得失,苦难辉煌,悲欢离合;读忠孝仁爱,清正廉洁……

读人,正己,在泪水中沉淀、成长——此乃《大地与尘埃》弥足珍贵的价值。因为泪水的涤荡,因为官渡河的洗礼,《大地与尘埃》成为一股汩汩流淌的清流。我与他作为酉阳的老乡,我对《大地与尘埃》的苦难与悲恸感同身受。这本非虚构散文集的真实,是未经剪辑、不加滤镜和特效的真实,是迥异于《人世间》的严肃而冷静的写实,读者更易被代入。你会沉浸于书中某个角色,在文字间体验他们平凡朴素的悲苦喜乐,触摸他们的心跳、呼吸和温度。

《大地与尘埃》呈现宅心仁厚的王氏家族,堪称中华民族传扬孝道之楷模。王新程深知自己根脉所在,感恩父母赐予生命,扛起原本压在父母身上的家族重担。从父母、姑姑、妻女身上,我们可以感知中华民族根脉的传承,华夏儿女生生不息的密码。

母亲确乎走了,但母亲又从未离开,她活在书里。这些温软而坚韧的文字直击着我的心弦:“母亲85岁往生,躺进她曾耕种的土地,成为大地的一部分。”“官渡滩桥头不见母亲回头叫我名字,家门口也不见她坐在天光里做活。”“童年记忆里父亲是个背影,他背着梁背走向河边,从不回头。”父母是大地,是尘埃。他们是隐入尘烟,却把我们高高举起的一代人。作为时代脊梁的中国农民,他们对土地、粮食的敬畏镶嵌在血脉里。终归有一天,我们,亦将成为他们。

写到此处,我又禁不住以泪洗面——因为《大地与尘埃》让我们的心变得柔软而善感。泪水的洗礼,必将使我们的眼睛更明亮,信仰更坚定!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附属中学)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