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刘泽安:古寨新韵

2024-8-5 09:18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古寨新韵

文/刘泽安


在綦江区有一个小镇,是由正自乡和新盛乡合并而成的。过去印象中这里有两样是大家共知的,一是水田中可以煮猪草,那水田里的天然气一直在燃烧。端上一口锅,架在水田边,支上后,锅底下面的火焰蓝幽幽地亮着燃烧着,一会儿锅里的猪草熟了。另外一种与灯光或明亮无关,却与田边地角的那一抹抹绿色有关,那一根根、一丛丛、一笼笼、一簇簇的纤细的桑树绿了村庄。那绿色的叶子,一片一片挂在枝丫上,那是为白胖胖的蚕宝宝准备的粮食。

这样的一个镇子,却还有一座座坚固的古寨子。古寨子有高大宏伟的石头堆砌而成的围墙,这样的古寨子不只一座,是一座连着一座,形成了一个古寨群落。沿着这些古寨子走去,发现全都建筑在一个个突起的山堡上,大都是处于当年的交通要道。古时的新盛镇处于重庆去往贵州的咽喉之地,那一条条的古驿道、古茶道虽然早已湮灭在草丛中,作为咽喉之地的历史早已不复存在,可历史不能被忘记。

文明堂是一个古寨子,建在岳家岩上。文明堂三个字用楷书体清晰地刻在了石头上,两扇紧闭的大门还是古老的模样,门还是木头的,可厚度不一般。穿一件红铁外衣,指拇那样粗的铁钉牢牢地贴在木板上,坚固厚重,自然防匪的效果再理想不过。

始建于1854年的文明堂,一扇大门关住了寨子。古时候关注的是安全感,据传咸丰年间,一伙流匪路过岳家岩,准备夜间偷袭抢劫当地老百姓。土匪中有一人是本地的忠厚汉子,他假装向匪首借口冲前阵,跑回来报告。于是,附近的村民藏好财物,躲进文明堂内,准备了防敌的棍棒、猎枪、砍刀。但他们仍然不放心,就又铸出一小块一小块长方形的铁皮、一枚枚粗大的铁钉,将铁皮牢牢地钉在木门的外面。夜间土匪来攻打时,使出各种各样的招数,也无法攻进文明堂。不久,接到报告的官兵赶过来,一无所获的匪徒只有逃之夭夭了。

文明堂又名岳家岩寨子,建寨近二百年。站在文明堂的大门口,向前是一座小山头,那些小山头可有些来头,那是文明堂往前看的风景,山坡坡山岗岗全是绿色的树和草。草是一蓬蓬的,乱中有序,树是些不成材的灌木,矮而短却又是覆盖着泥土。回过头来看文明堂这个寨子,现在还住着两个老年人。房子明显老了,但生活的气息味很浓,厨房还冒着炊烟,堂屋的每一个凳子都亮晃晃的,至少说常常有人坐,没有灰巴巴的。

站在文明堂的坝子上,我们没有能够看清古寨的外面世界。但这样的寨子,在历史和未来之间都有其不可磨灭的位置,在乡村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无可替代。

离开了文明堂,离不开那浓浓的乡愁。我又走过弯弯曲曲的山路,拦腰搂草迈过田坎,来到了陈平寨。寨子内的居民已经搬迁得只剩下五六户人了,房子改造得现代化一些,砖瓦、混凝土的结构已经与原来这个寨子格格不入。尚有人家保持了原有模样,竹篦编织的墙体透过光亮,厨房里还挂着熏得黑黑的腊肉。我告诉他们,这样的民居在乡村已经不多了,可能是个稀罕物。

还有一个古寨,建在离山脚六百米的山堡上,坐东向西,呈四方形。东、南为荒坡,北面西面为田土。城墙全是由长条石块砌成的,缝里生长出一些小草,城墙上的树木茂密如林。寨子里还留存着水槽、风车等现在少见的农村物件。古寨里曾有一个品山公馆,还剩一些断壁颓垣默默坚守。公馆是什么人建?为什么而建?也许这是一个谜,可能永远是一个谜。

小小的一个新盛镇,有多个古寨子,这些古寨子记载着村庄的历史文脉,也是留存的乡愁。它们傲视苍穹,望着人世间的一个又一个过客,这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坚守文化的自信不会错,历史终将记住这些坚守者、固守者。

我发现,古寨已经焕发了新的韵律,环绕着我的家乡。

(作者系綦江区作协主席)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