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洪水 文/田健勇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单位与四川射洪联姻,成立了重庆大渡口区四川射洪县联合供销公司,这是重庆区县较早向外联合经营的公司。公司安家在射洪太和镇,我和我的老师驻那儿,负责财务会计工作。各地的商品走进这个川北县城,周边的遂宁、三台、蓬溪、盐亭等都来这里批发进货。 那时重庆的商品很受欢迎,有些还供不应求。天府可乐、山城啤酒、山城奶粉、重庆肥皂、天厨味精、明月皮鞋、山城牌手表、红岩电视机、三峡洗衣机、三峡牌电风扇,林林总总,是那个时期重庆品牌的多姿呈现。“山城啤酒,知心朋友”“山城手表,家喻户晓”,这些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是那时重庆人的日常生活记忆。 入夏后的7月,四川盆地气温陡然升高,暴雨倾盆,引发出一场特大洪水来。那场景至今记忆深刻:1981年7月中旬,长江上游特大暴雨倾泻在了涪江、沱江、渠江、嘉陵江等四川盆地广大区域,致使长江上游重庆至宜昌段出现了建国以来历史上少见的特大洪水。农谚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夹在小暑大暑间,雷暴雨也是一年中最多的时节,雨水一连好多天,不曾有片刻的停歇。我公司位置在东门老街涪江边上,住在楼上的我,天天跟涪江照面,原本清澈的江水变得浑浊了起来。水位在持续的上涨,淹没了沿江道路、渡口码头,带走了临江的棚屋,像是要奔东门来。一车一车的泥土运来,将高大的东门堵了起来。但年代久远的太和镇古城墙,是一道脆弱的防洪堤,没能抵挡住洪水的猛袭。 按照县里的要求,每个部门和单位都要扎竹筏,多者二三排,少者一二排,因人员而定。在关键时刻用作人员逃生的安全保障。货车拉来一车的楠竹,捆扎出两层厚的大竹筏,静候在院坝的空地上,安慰着大家的紧张情绪。街道上的喇叭,反复不断播放着县里的防洪安排及洪水变化的最新消息。 从各门市转来的商品堆满公司办公楼,楼里楼外无一闲处。大家不停地搬,将商品从底楼搬上三楼四楼,就像蚂蚁搬家,紧迫而有序,虽默默无声,却迸发出与洪水抗争的强大力量。大家只有一个目标:赶在洪水到来之前将商品转移上楼,尽量减少洪水造成的损失。 那些天,公司上下所有人员都坚守在这五层楼里。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做出榜样的力量,无一人退却。男同志照顾女同志,年轻同志关照老同志;好些个的擦伤、挂伤,搽点药水,继续回到岗位上;累了、渴了、饿了,没一人叫苦;没有蔬菜,一锅稀饭,就着咸菜和盐,米面也省着点……那场景、那细节,感人无声,催人奋进。 暮色笼罩开来,没有电灯,忽明忽暗的烛光氤氲出别样的光亮来。搬运还在继续,清理一些必须搬上楼的商品。悄无声息间,洪水占领院坝、闯入房间,将一楼淹了个透。浑浊的洪水,裹挟了污垢,印记般刻在每个人的膝盖上。大家的心都揪着,安危瞬间,脸上挂着一丝丝沉重,期待雨停雾散朝阳来。 当雨水不再恣肆,天空透出一丝明亮来,那份沉重瞬间消散,我迫不及待跑上楼顶看太阳初升。一城的房子,望不到尽头,高低不一,立在水中央。巷陌纵横里,一只小船、一个木盆、一排竹筏,形单影只,仿佛游弋在云端。人们欢呼着,挥动着手臂,迎接这奋勇拼搏获得的胜利。 (作者系大渡口区作协副主席)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