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陈劲:回响在乡间的铃铛声

2024-8-23 09:36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回响在乡间的铃铛声

文/陈劲


前几日,行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一壮小伙迎面笑着叫了我一声“老师好”。我停下脚步感觉似曾相识,努力地搜索于脑海。“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仍记得你哩。”与小伙一番交谈得知,他并非当年我班上的学生,但记得我曾去他们村家访过。壮小伙的话让我想起了年轻时骑自行车到偏远村家访的往事。

上世纪90年代,我大学毕业分配到重庆115中学工作。秋季一开学,老教师们便约我们年轻人骑自行车去家访,一路洒下欢乐而充实的铃铛声。

九月的阳光,焕发着“秋老虎”的余威。骑上车没多久,汗水就湿透了衣背。遇到连续上坡、陡坡或是坑坑洼洼的机耕路,我们不得不推车步行。为了能多吹风,我刚把自行车推到平路,就立刻骑上去,待同事坐稳,“疾风知劲草”般蹬起来,任凭道旁树向后跑。只一溜烟的工夫,一股凉意就从头到脚传遍全身。

“张老师,你这么早啊。”迎面碰见其他年级组的张老师,他正往回走。张老师年逾五旬,是家访车队中年龄最大的,骑的却是一辆旧式自行车,笨重而费力。平日张老师面慈话少,作业批改却一丝不苟,迎来送走爱徒一届又一届。

看见我们,张老师减速停下,从背包里取出蒲扇,边扇边朝公路对面的我们大声回应着。我们劝他还未去的就由我们年轻人顺路代劳,张老师却执意不肯,叫我们“多注意安全”后随即骑车而去。

我刚到九龙村一学生家,就与正出门的家长撞了个正着。他惊喜道:“小师弟,什么风把你吹来了?”这位家长我父亲当年教过,我边抹汗水边说,“师兄,你有事先忙去吧。”

“这大太阳花花的,你们骑自行车来,是孩子们的福气呢。”师兄返身回屋端出几杯茶水。当年我父亲教他,现在我又教他孩子,闻讯过来的乡邻直说这缘分真是难得,亲切地称我“小陈老师”。

一番意见交换后,我们又去半山腰的另一位学生家。我们推着自行车沿崎岖的乡间路往上走。到了,一位中年汉子弓着背在堂屋编着竹篼,竹片欢快飞舞。孩子则在一旁的小桌上安静地做着作业,见此情景,我们会心地笑了。

听见屋外自行车的铃铛声,家长站起身,见到汗水涟涟的我们,便朝厨房里忙活的孩子妈喊道:“老师们家访来啦,快烧些‘开水’解解渴。”检查完孩子的作业,与家长正说着话,孩子妈就端来几碗飘着鸡蛋清香味的“开水”。原来是开水鸡蛋,我们便推辞起来,直到家长说了句“再客气就看不起人啦”才罢手。多少年过去,那碗“开水”的香味犹存,那些淳朴的乡音还在。

那些年,交通不便,骑自行车家访要费些劳力,有时朝阳出门、晚霞收班。工作一段时间后,我换了一辆变速自行车,偶尔叫上几位会骑自行车的男生同行。看着学生们在一点一点成长进步,我觉得十分欣慰。如今遇见当年的学生,他们正值人生壮年,事业有成,言谈间依然记得当年老师们骑自行车家访的情形。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那些回响在乡间的铃铛声,清脆、深情地驻留在心间。

(作者单位:万盛经开区档案馆)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