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童趣 文/黎强 响亮的唿哨从夹壁墙飘进去,给老院子里住的小伙伴发出信号,娃儿们来到河坝街一棵百年树龄的黄葛树下,聚齐之后,头顶炙热的太阳和知了的鼓噪声,就扑向几江边打水仗、放滩儿、捉鱼虾去了。阳光曝晒着娃儿们的细皮嫩肉,似乎对忘情嬉戏中的孩子们并不起到炙烤作用。一弯江水的清凉早已经胜过了酷暑难耐。 小人书摊摆在街口拐角的背阴处,书摊虽然没被毒辣的阳光直射,但也抵不住暑气氤氲,热得遭不住。孩子们才不管这些呢,端坐在有点烫屁股的小板凳上,把《岳飞》《三国演义》《葫芦娃》《地道战》等连环画看得津津有味的,哪还管什么暑热暑气哟。摊主黄伯心善,心疼娃儿们受热中暑,随手抓一把老蒲扇,对着娃儿们的小脑袋不停摇扇送风。末了,把自己泡的青蒿茶递在娃儿们嘴边,勒令娃儿们一人喝下几口解暑,像照顾自己的亲孙子一样。 再热的天气,总拦不住娃儿们活泼的童心。出了老城,娃儿们直奔艾坪山,挖夏枯草、车前子、半夏等草药,晒干后卖给中药材收购点,可得一两角零花钱,或买铅笔橡皮擦,或买冰糕凉糕,或留着下一次再去小人书摊看心仪的连环画。年纪稍大点的娃儿,便租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烈日当空下学车。眼看着欲倒未倒的自行车在小娃儿的掌控下,摇摇晃晃穿行在老城的大街小巷,脸蛋通红、满头大汗的娃儿碾压着滚烫的地气,玩得如入无人之境。 坡上的高粱收割了,高粱秆却是娃儿们的最爱。娃儿们一窝蜂涌向田间地头,捡拾着农户丢弃的新鲜高粱秆当甘蔗一样吃,味道虽然远不及甘蔗的甜,可娃儿们的夏天童趣却在拼吃高粱秆的时光里,显得甜津津的。踏着月光回家的娃儿们,手里攥着一大把细小溜直的高粱秆,一到家里,又做起了纸风车的手工。 歇凉乘凉是河坝街的风景。一到太阳落山,各家各户就把自家门口打扫干净,浇上冷水散热之后,再把凉板床、凉席或竹凉椅摆好,夏夜之美就齐刷刷地沿街铺开了。此时,也是娃儿们的幸福时刻,玩珠子棋,玩万花筒,玩木偶人,还玩在手腕上画一块永远不走的“肉手表”,把酷夏之夜玩得多姿多彩、兴高采烈的。不一会,张家父母切一盘翻沙西瓜递过来,李家父母端一筲箕洗净的“蜂糖罐”李子过来,黄家父母则端来一盆刚刚做好的黄糖冰粉,给每个娃儿们舀上一大碗。娃儿们边吃冰粉边看天上划过的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看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夜空飞过。夏夜,就这样在心底里凉爽着,凉快着,满街飘过的是那份亲如一家的邻里情。 忙完手中的活计,街口小卖铺的周孃孃赶紧让儿子把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抱出来,摆放好小竹凳,大声招呼左邻右舍过来看电视剧《霍元甲》。周孃孃还客气有加,说:“老邻居们,受热了哟。明天晚上又来哈,我把玄麦柑桔汤泡起等你们哟!” 童年的夏日,有烟火气,有人情味,有画面感,有回味的甜,想忘也忘不掉…… (作者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