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视野,笔墨之间——读散文《八千年的凝视》 文/刘彤 陈雨睿 随着“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馆一层特展厅的华丽启幕,一场引领全球瞩目的文化盛宴正式拉开序幕。正如王弼所言“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在《人民文学》2024年第7期的《八千年的凝视》一文中,姜明,这位满怀热忱与文艺情怀的当代学者,以他独到的文人视角,穿透历史的重重迷雾,深情地回望了八千年前的文明辉煌,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他巧妙地将展馆内的汉字瑰宝转化为一系列既承载深厚艺术底蕴,又契合当代思考逻辑的表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他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字里行间洋溢着汉字的馥郁芬芳,仿佛一幅幅历史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让人沉醉其中,回味无穷。 画面为舟,典故之魂悠然穿梭于历史长河。在姜明细腻的笔触引领下,读者仿佛与作者并肩凝视,一幕幕生动画面跃然眼前,触动着心灵最深处的感知。我们沉醉于仓颉造字时天地共鸣的壮观,感怀于王懿荣不惜家财只为甲骨文的执着,共鸣于王国维在甲骨研究中的学术坚守与遗憾。这些典故,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将汉字诞生与发展的磅礴力量,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对汉字不灭的热情与追求,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姜明以其独到的文学造诣,将汉字起源与发展的点点滴滴,编织成一幅幅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他运用蒙太奇般的叙事技巧,让每一个典故都如同电影中的精彩瞬间,在读者脑海中反复回放,营造出强烈的身临其境之感。无论是时间的流转还是空间的变换,这些故事都以其独特的魅力,让读者的心灵得以跨越千年的界限,与古人同悲共喜。文章以“甲骨之眼”“青铜之光”“最伟大的工程”“飞翔的汉字”四大板块为架构,每一板块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与文化意蕴。从洞察时代的深邃,到歌颂标准的严谨;从思想碰撞的火花,到品牌意识的萌芽;再到工匠精神的传承,姜明以其广博的学识和深刻的见解,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通过引经据典、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姜明不仅成功地展现了汉字从诞生到发展的辉煌历程,更让一个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走出了历史的尘埃,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他的文字,如同一座座精神灯塔,照亮了读者心中对汉字、对文学、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与敬仰之路。 色彩与光影的诗篇,抒情于无声之处。八千年的光阴,也不过是小麦熟了八千次,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碾压出了一道道不可磨灭的印辙,我们随着文明的痕迹而行,到了今时,优秀的传统文明究竟位于何方?作者用锐利的笔尖一句句的反问实则是一遍遍地肯定——文明扎进了我们心里。观展人群的饱和正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人类文明、中国历史的向往,观展时井然有序的气氛、残疾人不牺牲别人的权利以换取自身的利益、社会的整体宽容度等等,正是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证明。作者采用极其强烈的对比手法,身体力行地描绘出一幅恰逢夏至,人们谦和好礼、求知求学的现代生活图景。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文物形态与汉字的变化过程及字形轮廓,从甲骨文的发现到铭文的特点,从统一文字到文字字体的百花齐放,作者将中华八千年的灿烂文明史娓娓道来,仿佛芸芸众生皆是汉字的一笔一划,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曾远离。文字担当起“解说员”和“演员”,具有通感的力量,将汉字呈现为人的生活调味品——盐,和人的器官——眼,有了汉字,人们食之有味,眉清目明了,中国人的幸福和汉字是一体的,汉字灌溉人们的灵魂,中华文脉得以赓续。 溯源历史,展望未来。所有的初见都是重逢,凝视历史实际是与其对视。汉字在人们心中再次灵动飘逸,靠的是赋予其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汉字不仅是供人们沟通交流的手段,还蕴含了祖祖辈辈的辛勤与智慧,汉字所携带的厚重精神力量与其本身的现实用途同等重要。不同时期的不同字体被作者标记为时间轴上不可或缺的坐标,两相对照,既象征着每一段重要的历史征程,又是连接未来的纽带,为人们指引文明的发展方向。由汉字特征衍生而来的自我意识反思,是溯源历史所得的反馈,是推动文化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文化交流的趋势愈发显著,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汉字作为文化瑰宝,影响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全球扩展,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汉语热”现象。截至目前,全球已建立了超过500所孔子学院,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桥梁。如今处于一个泛娱乐化时代,作者提出我们应该自我反思自我批评,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民族是最有底气的,这个底气来源于我们的汉字,满足了我们的文化寻根需求。 作者姜明,身为资深新闻工作者,其《八千年的凝视》一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厚的职业敏感与纪实风格,恰似一场精心编排的历史现场直播,严谨之中不失情感的张力。他巧妙地编织生动的历史典故,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亲历那些遥远而又鲜活的文化场景,仿佛每一幕都在眼前徐徐展开,让人沉醉不已。这份独特的画面构建能力,正是姜明作为新闻人敏锐洞察与深厚文字功底的完美融合。在抒情层面,姜明以一颗深情且理性的心,缓缓铺陈对汉字及中华文明的无限热爱与深刻认同。他的笔触,既热烈又克制,不仅是一次情感的流淌,更是一场关于文明价值的“二次传播”,成功地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民族智慧的颂歌。在姜明的笔下,汉字超越了简单交流工具的范畴,它们化作中华民族智慧海洋中璀璨的珍珠,镶嵌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他通过构建丰富的时空画面,让每一个汉字都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精准捕捉并生动传递着那份跨越千年的情感与智慧,这无疑是对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一份宝贵贡献。在这样的文字旅行中,我们不仅见证了汉字的演变与辉煌,更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刘彤系成都大学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陈雨睿系成都大学广播电视硕士研究生)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