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一只船 文/张鉴 苍翠连绵的群山之中,一个椭圆形的山顶之上,一座东西长、南北短的小镇特别引人注目。空中俯瞰,宛若一只搁置山顶的小船,又如一把织布云中的梭子。小船悬浮于空中,轻灵浪漫,透着说不出的神秘。 镜头下拉,小船渐渐变大,气势愈加恢宏。能清楚看见青石板街面铺成的船底,青瓦房屋搭建的船舷,高耸戏楼隔成的船舱,东部灵宫庙盖起的尾篷,西部天灯石柱扬起的篙竿。还能感受到它船帆高扬,在林海云涛中劈波斩浪的气势。 这就是四川罗城古镇的船形街,距离犍为县24公里。修建于明末崇祯年间,至今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以前这里是古驿道上的一个铺,一家幺店子迎接南来北往的客官。传说一位读书人流落到此,看着茶馆里愁容满面的茶客甚是奇怪。打听后得知,这里地处山区,常年缺水。“罗城旱码头,客商难久留。若要不缺水,罗城修成舟。”秀才沉吟片刻,喃喃念道。众人一听,深以为然,不禁齐声赞叹。于是一致推举这位急公好义的张秀才作为造船领头人。 四百年前要在山顶上修建一艘“船”,难度可想而知。从实地勘察、规划设计,到动工修建,整整三年时间,山顶之舟终于大功告成。毗邻的四州八县听说山顶修了大船,纷纷远道而来看稀奇,一时间,罗城热闹兴旺起来。 罗城“设计师”既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师,也是一位浪漫的诗人。因为懂建筑,才把小镇立于山顶而历尽数百年风雨依旧坚固牢靠;因为是诗人,才把小镇修得如此独特奇妙,充满诗情画意。事实上船形街的修建表达出罗城文化精英和能工巧匠对水文化的殷切愿景。从那以后,罗城开始“水上生活”,每天开门,似乎摇着一把橹,在日光里缓缓行驶;夜晚关门,仿佛提着一盏桅灯,在月光里徐徐前行。大船安居着多个民族的百姓,他们在这里度过水汽淋漓的凡尘时光。 崇祯年间天下并不太平,社会动荡不安。修建者期待高山之上能有一个避难所,让百姓远离战争,躲避乱世,安然而居。这里很快成了集散地、旱码头,也成为人们代代繁衍生息之地。市集繁荣,贸易兴隆,生活在“船”中的人更是简单怡然,自得快乐。209米长的船形街,有着宽宽的凉厅——房屋外面一律搭建起的宽阔屋檐,冬遮雨雪,夏挡烈日,这就是堪称一绝的“晴雨市场”。 走进罗城,仿佛走进一幅充满古意的画中。高挂的大红灯笼,整齐的店铺,宽敞的廊檐,密密匝匝的桌椅,武侠片一样旌旗招展的招牌幌子,仿佛看见了生活的粼粼波光。凉厅子下,布满了酒馆、饭馆、零售店,而茶馆最多。故事水吧,东升茶馆、春芽茶园、盖碗茶苑,古镇茶楼、船中楼、乐茶坊等,从船头到船中,从船中到船尾,比比皆是。 酷暑天,阳光顺着船篷中间的空隙泼洒下来,让整条街处于半明半暗之中,凉厅子下清凉如水。喝酒吃肉的,下棋打牌的,摆龙门阵的,掏耳朵的,剪头发的,卖蔬菜水果的,甚至不少人什么也不做,就在厅子下闲坐发呆。小孩们或站或坐或爬在空地上嬉戏玩耍,三两只小狗小猫躺在桌椅边,懒洋洋地睡大觉。店铺里,围着围裙的老板正在忙碌,点豆花,做凉糕,炖汤,卤肉,炒菜……各种豆花、牛肉、羊肉、猪肉热腾腾咕嘟嘟地窜出香气,让人沉浸于这充满着烟火气的生活中。 罗城逢双赶场。赶场天凉亭下更是塞满了人,熙熙攘攘,热热闹闹,每个角落都弥漫着热腾腾的生活气息。每逢盛大节日,船舱的古戏台会有戏曲表演,台上,吹拉弹唱,歌舞悠扬;台下,男女老幼,沉醉欢乐,歌声、乐声、掌声、笑声、说话声混在一起,真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山顶之舟,让四处漂泊的人找到了幸福的归宿。小舟摇曳,日子也顺水而淌。舟中人舒舒服服地度着光阴,安安逸逸地过着日子。 上世纪80年代,一个澳大利亚人来到这里,被山顶之舟震撼。他惊叹小船的别致造型,更喜欢小镇人的生活方式。他如考古学家一般,兴趣盎然地寻找时光印记,打探古镇密码,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我要复制这艘伟大的船,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感受古老东方建筑艺术的魅力。”两年后,墨尔本仿建了一座与罗城一模一样的“中国城”! “舟”可复制,但历史与生活无法复制,古镇身体里的内涵与气象,古镇骨子里的浪漫和安宁,是无法复制的。 罗城是世间唯一。它超越于时空之外,既是凝固的建筑艺术,更是鲜活美好的生命存在与人类梦想的诗意呈现。 开门关门,日升日落,罗城人仿佛在世外桃源里,用看不见的桨橹弹奏大地的琴弦,而生活的歌声从天空悠然飘来,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 (作者系璧山区作协副主席)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