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习俗 文/袁勇 从过去到现在,我记不清,参加过老家多少亲朋好友的婚礼。但我清楚地知道,从前乡村婚礼上那诙谐幽默、意味深长的习俗“四言八句”,它如同星辰般璀璨一时,却又渐渐地黯淡,渐渐地远去,只留下那一抹婚礼习俗的快乐时光,还在我脑海中徘徊。 那些年,虽然乡村物质匮乏,文化生活也单调,可乡亲们的脸上还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谁家有人结婚,全村人光临,整个塆子(村庄)比过年还热闹。每每这种隆重喜庆场合,都少不了有“四言八句”习俗助兴。“顺口溜”式的口头短句趣味无穷,“表演者”的幽默风趣,令人忍俊不禁,让你开心愉悦。欢乐之中,无不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触摸那个时代的风情,恍如昨日。“四言八句”是从民间口口相传搞笑的四个字八句话开始流传,逐渐演变成六个字一句或七个字一句,形成了轻松灵活、多姿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地域文化。它源于古代巴蜀地区的民间口头文学,既是叙事韵文,又是笑话中精品,简约而含蓄,表现出无限的意境和情感。我生长于四川盆地东部这片神奇的土地,襟长江而临重庆主城,铸就了家乡人活脱脱的“麻辣烫”个性,讲起“四言八句”来,更加生动形象、节奏感强烈,呈现出了地域特点,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笑一笑,十年少”,生活需要些润滑剂,“四言八句”正是那时乡村婚礼上最为流行、最受大家喜欢的“开心果”,早已深深地根植于人们心中。 云卷云舒,浅笑安然。有趣的“四言八句”,常常回味心间。“一对鸳鸯,今夜洞房,龙飞凤舞,幸福吉祥,独生子女,朝中栋梁,白头到老,丹凤朝阳”。你看,明显带有时代烙印,民间也在与时俱进。在农村经济最拮据的时期,耳闻目睹的又是另一番说辞:“一张桌子方又方,新媳妇来了补裤裆……”但更多的,还是传递着祝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共享朝朝暮暮,同度岁岁年年”,句句充满了爱的温馨,散发出让人陶醉的美丽。“一个盘子花又花,里面装的是葵花,大家都来抓一把,明年都抱金娃娃”,令人憧憬。 那个年代,即使经济困难的家庭,也要把婚礼办得热热闹闹。常见“十里红妆”浩浩荡荡,迎送亲队伍蜿蜒行进在乡间小路上,宛若一条披着大红袍的长龙。一路走来,唢呐声声,锣鼓阵阵,此起彼伏。沿途的人们都会驻足打望,看谁介绍的新媳妇乖不乖(漂不漂亮)。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理解,几十年前农村自由恋爱成婚的较少,都离不开红娘的牵线搭桥。每逢迎送亲的机会,一般年长的亲友爱以“四言八句”调侃媒人:“一张桌子四个角,中间放个猪脑壳,一张桌子四角方,猪脑壳要用背篼装……桌上两瓶酒,媒人提起走。”看得出来,那位媒人的脸上灿烂得像花儿一样:“金玉良缘,谢谢红娘成全”。往往还有亲友火上浇油,使劲地秀大媒人的功德:“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新郎新娘入洞房,还靠红娘来帮忙;有缘千里来相会,才能修得天仙配”……听之笑之,多多益善,整个迎送亲队伍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 最开心的时刻,闹洞房。彼时的“四言八句”高潮迭起。说者尽可能触景生情,荤素参半,即兴发挥:“红烛灯光照花堂,鞭炮齐鸣喜洋洋;花好月圆新婚夜,四言八句贺新郎!”但见新郎满面春风,不断地鼓掌叫“好!”,亲朋好友总能恰到好处地捕捉到闹洞房的点滴趣事,张口就来一段。瞅见床上几面花被子,有人又像说单口相声那样,妙语连珠:“今夜洞房,我来铺床,二龙戏水,大有文章,先生儿子,再生姑娘”,笑得人们前仰后合。当穿红戴绿的姑娘们和小伙子们,热情地簇拥着新郎新娘步入洞房,那些激情四射的表兄表弟、堂兄堂弟,最是玩笑正当时,笑嘻嘻地叫了一声又一声“嫂子!”新娘随即甜甜地应答“唉,唉!”须臾间,弄得新娘子羞羞答答低下了头。春宵一刻值千金,却因搞笑误时辰?此情此景,深邃幽美的“四言八句”仿佛化作七彩祥云,在宁静和谐的小乡村久久飘逸…… 回眸时,“四言八句”习俗己成过去。如今,随着时代的列车滚滚向前,农村婚礼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元素与节奏。但那含蓄、隐晦、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化,还保存在对家乡的记忆里。 (作者系重庆散文学会副会长)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