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婉的心灵镜像——读廖诗林诗集《亲切的静寂与辉光》 文/吴沛 廖诗林诗集《亲切的静寂与辉光》,是他近年来游弋于自己心灵世界的低吟浅唱之作。诗人在一个既自我又洞明,既虚拟又现实的世界行走或抒怀,他沉浸在波光粼粼的诗性空间,几乎到了浑然忘我的境界。捧读之余,我被这些旖旎迷人的文字深深打动。 博尔赫斯说“文学不是别的,就是引导一个梦。”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梦,一个无论宏阔还是娟秀的梦。廖诗林以“行走之诗”为题作为这本诗集第一辑的小标题,从中可以窥见,他在现实世界中的执着追求是如此透明纯净。“日复一日,耕耘这块土地/重复阳光、雨露、风霜/与冰雪的交互/仿佛生活就是用季节敲打出的音符”(《在路上》)。这是沁润进诗人骨子里的生活之诗,是诗人在梦想的道路上辛勤耕耘的婉转旋律。廖诗林是教师,教书育人是他的本职工作,他迷恋着那“三尺讲台”,夜晚,诗人站在臆想中的“河岸”,仰望头顶的“星空”:“当一船星辉划过我的心/河畔,微风拂过/唤醒四季,唤醒花朵”(《吾心》)。追逐梦想的道路,注定伴随着无尽的孤独和惆怅,诗人喟叹道,“羽毛紧裹着臃肿的身体/犹如一根铁链,拴着思想”(《冬天的大鸟》)。但不论有多少艰难险阻,诗人都不会望而却步、半途而废,“我不惧风暴,不怕暗流/只因心中有一束光/还有完整的鱼鳍”(《我是一尾鱼》)。诗人的内心细腻柔软,情感炙热丰沛,在那不舍昼夜的求索中,也带着一丝淡淡的愁绪,“我的心弦,弥漫在寂静里/凝结成一串珠泪/流淌着对你的眷恋”(《今夜,与星星私语》)。这种眷恋,既对应物象世界,也对应精神世界,既有对过去岁月的忆念,也有对遥远未来的憧憬。诗人希望通过诗歌的滋养和唤醒,疗治人间的浮躁与虚妄,从而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廖诗林的诗歌,有很多关于风景和亲情的作品。从诗集第二小辑“乡音小调”中,我们会轻易发现,他写山水,能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写亲情,能发乎自然,催人共情。他自由地出入于灵山秀水之中,优雅地翱翔于故土风物之上,找到了人与物或物与物之间的神秘通道。“我是那山间的一缕风/她是我的起点,也是我的终点/我向故乡,交出自己”(《向故乡,交出自己》)。故土,是横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上沉甸甸的话题,向故乡交出了自己的廖诗林,还写到了“老屋”,写到了“父亲”和“母亲”……“表不离身的父亲,能听见黄豆发芽/麦苗返青,水稻灌浆的声音”……“手表还在走/父亲却停止了呼吸”(《一块旧手表》)。虽然直白,但细节描写却感人至深。 思考,是廖诗林诗歌的一大特色。他的很多诗歌,表面看,仿佛都是信手拈来之作,其实是他长期以来读书思考的结果。诗集的第四辑“风情万物”中有很多思考之诗,“午夜寂静,如一池秋水/一个人在窗外踱步/每一步,都是月光的心事”(《在窗外踱步》)。窗外皎洁的月色,拨动了诗人敏锐的神经,他已经无法走出那“月光的心事”。“清晨,湖面的薄雾/像那炊烟飘动/岸边一只白鹭静立/似乎,猎人在窥视时机”(《冬天的阅读》)。“猎人”的出现,是诗人内心潜意识的忧虑构建的“存在”,使这幅宁静的画面烙上了一抹不可捉摸的危机,但是,诗人骨血里深含悲悯,“我在等待阳光微笑,轻抚冬日”(《冬天的阅读》)。正是因为这些对日常生活的思考,才使“冬天的阅读”有了意义。 书最美之景,发至善之情,是廖诗林诗歌的鲜明特质。他的诗歌取材广泛,意象设置巧妙,一切物象皆为我所用,但又不拘泥于物象本身,总是能通过物事的外在表象,寻找到生活的诗意。廖诗林的诗歌是温婉的存在,是用真性情涤滤后的心灵镜像。 (作者系武隆区社科联主席)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