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戴馨:相遇临松薤谷

2024-10-23 09:19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相遇临松薤谷

文/戴馨


金秋,我选择去河西走廊。这条中华大地上最狭长的通道,是张骞经略西域各国、尽经十几年寒暑、铸就“丝绸之路”美誉的开拓之路,是霍去病骁勇善战、彻底消除汉帝国外防隐患,“封狼居胥”的辉煌之路。这里,更点燃过文明的火种。

《河西走廊》是近年来最为优秀的纪录片,著名音乐家雅尼谱写的苍凉悲壮的背景曲,很轻易将人带入那久远的历史氛围,但在内心造成强烈震撼的,还是郭荷、郭瑀、刘昞三代儒学大师的传奇经历,他们甘于寂寞、潜心向学,以“士”的担当和使命感,延续了文明的火种,使得河西一方儒学昌盛,河西文化成为当时与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并列的三大文化之一。

西晋末年,社会动荡,匈奴、鲜卑等游牧部落联盟趁机向中原发起大举进攻。“永嘉之乱”后,洛阳、长安相继沦陷,为躲避战祸,世家大族纷纷南渡,还有部分向西北迁徙,进入相对偏远宁静的河西走廊。这里自汉武帝时代起经营,已变得相当富庶,尤其是张掖一带,黑河流淌全境、加之祁连山融化的冰雪,丰富的水资源润泽出广袤的绿洲,俨然一片江南风致。

出身儒学世家的郭荷带着弟子、携几十箱书籍,随逃难的人群来到河西走廊。一天,当他们走到张掖郡一个名为临松山的地方,看到一片幽静秀丽的山谷时,匆忙的脚步停了下来。临松薤谷,一个诗意的名字,注定于纷乱的战火中,成为被历史永久记忆的文化符号。近在咫尺的祁连白雪、连绵起伏的绿色草原、星星点点的牛羊马群,一定深深吸引住了他们的目光。这不正是他们心心念念的避世之境吗?

临松薤谷,据说是因南临祁连山的原始松林,山谷遍生一种类似韭蒜类称作“薤”的植物而得名。这名字极为超凡脱俗,且别致,一听就令人难忘。而在我心中,它正好与郭荷、郭瑀等高洁之士的品行相吻合。

一千多年后,我循着《河西走廊》这部影片的指引,来到了位于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的这个地方。历史的烽烟散尽,大师已远去,站在他们曾经用脚步丈量、用文化浸润过的地方,无形中有着历史的厚重感。它从电视画面里鲜活起来,人们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民风淳朴,一如往昔。本以为是极偏僻之地,我却看见许多年轻的面孔出现在这里。网络时代,信息发达,再也没有世外桃源,最终让人们驻足、怀念的,还是能找寻到来路的地方。

清晨,第一抹阳光从前方的祁连山脉升起,山上覆盖着的薄雪,瞬间变得通体透明,继而金光闪耀,缓缓向山的沟壑深处移动。多次追逐而不得的日照金山,就这样与我不期而遇。十月的清晨,走在阳光中,雪山在上,带来淡淡的寒意,微风吹来,却格外爽然。前一天下午,我们在山丹军马场还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飞雪,无缘得见草场全貌,远处的祁连雪山更是若隐若现如在梦中。晚上摸黑赶到临松薤谷,第二天一起床,竟发现雪山离我那么近,那么清晰,让人大喜过望。这算是一种格外的补偿吧!天气出奇的好,放眼望去处处是秋天斑斓的色彩。

在临松薤谷,最为出名的自然是马蹄寺石窟。临松山(又名马蹄山)的崖壁上错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石窟群,普遍认为是郭荷的弟子‌郭瑀及其弟子们为躲避尘世打扰,开凿出来办学的。他们最初隐居于此讲学,后来石窟历经各朝各代,慢慢发展壮大,演变为佛教胜地。这些石窟之闻名于世,不仅在于建造之奇特,与山西悬空寺有得一比,更奇的是这里的环境,四周有终年不化的祁连雪山守护。无论你走在哪个位置,晶莹的雪山始终环绕周围,从另一种意味上,增添了它的神圣。

站在临松山半山往下望,天空湛蓝,树叶金黄,山谷中分布着大大小小红色的房子,在秋日的映衬下,山谷明暗交替,被分割成一个个清新明丽的色块。

山谷里路道通畅。驱车在蜿蜒起伏的山路上自在地行驶,迎着雪山而行,窗外掠过一幅幅油画般的景致:大片丰美的草原开始变黄,有零星松柏点缀其中;近处无数低山覆盖着丝绒般的绿毯,身姿起伏,说不出的曼妙;远处是连绵不绝的银色雪山,极富视觉与色彩的层次。在柔软的草地上徜徉、流连,心被秋日的阳光与微风洗得透明。

牧人赶着一大群羊从路上经过,羊子们的耳朵被画上了彩色的标记,看起来十分可爱。我们停车等候,不想破坏眼前这幅宛若天然的画卷。只有来到草原、雪山,身处广阔无边的领域,人的心才会慢下来、静下来,观照到本我。史载郭荷和郭瑀在当地统治者的盛情邀约或威逼利诱下多次出仕,但最终因统治者违背传承儒学的初衷,他们毅然决然、排除万难,回归到临松薤谷,继续埋头治学,教授弟子。纷乱时世,无论政权如何更迭,他们始终守住了这方天地,守护住中华文脉,开创出文化的胜景。临松薤谷,大自然无疑偏爱着这里,它山川形胜,气韵不输江南。中华文明犹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一路向前,守护住每片文化净土,传承它们的文化意义,当是后世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