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弹琴”的匠心独运 文/杨树弘 潼南大佛寺的“七步弹琴”回音壁建筑,不仅是一处引人入胜的自然与文化景观,更在音律学上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七步弹琴”位于潼南区大佛寺一侧,又称“大佛石琴”或是“石磴琴声”。明朱孔阳刻诗赞之“琴到无弦,听者自稀,上古遗音,造化玄机”。这一奇景展现了人类智慧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当游客沿着洞口石级缓步而上时,脚下的石梯便会发出婉转悠扬的琴音,音色颇似古琴,由低沉渐至高亢,极富韵律美。这种无需人为弹奏即可发出的自然之音,无疑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礼物。 从音律学的角度来看,“七步弹琴”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回音现象。其产生回音的原理在于脚踏石阶时产生的强迫震动,通过空气传播形成声波,并在特定的空间结构内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效果不仅增强了声音的音量,还赋予了声音独特的音色和韵味。更为奇妙的是,每级石磴的音高和音量都有所不同,形成了富有变化的旋律。这种自然形成的旋律不仅具有音乐性,还展现了音律学的奥秘和魅力。 “七步弹琴”的设计者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将音律学与建筑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这一独特的景观。匠师根据回音原理,选择了合适的地势和岩壁进行开凿,并精心设计了石磴的高度和排列方式。此外,他们还在洞外种植了适当的榕树等植物,以进一步增强回音效果。这些设计和构造不仅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独运,也展现了人类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赞颂。 “七步弹琴”作为潼南大佛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古代文人墨客寻幽探胜、吟诗作对的好去处。通过这一景观,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韵味和历史的沧桑。同时,“七步弹琴”也见证了佛教文化在中国大地的传播和融合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七步弹琴”在音律学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展现了一种自然现象与音律学的完美结合,还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美的追求和赞颂。让我们在欣赏这一奇景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责 编 钟 斌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