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春到人间草木知 文/艾晓林 小时候,圣灯山下仍然春寒料峭,身上穿着薄薄的衣衫,觉得很冷。有一天,妈妈会告诉我们:今天“打春”了,脸上洋溢着欢欣。 “打春”即“立春”,也是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春”(chūn),下形上声的形声字或形声兼会意的字,异体写作“旾”。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春”字以“艸”(草)“日”为形,以“屯”(zhūn)表声兼表义。“旾”(春)会意“草木萌生”。“春”的本义是指一年的第一个季节,即“春季”。 “立春”在每年公历的2月3日至5日,往往在“五九”最后一天,称为“春打五九尾”“春打五九尽”,或者“六九”第一天,称为“春打六九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节,立,始建也。” “立”是“开始”的意思。唐代诗人韦庄在《立春》中写道“青帝东来日驭迟,暖烟轻逐晓风吹”,从这一天起,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山坡和田坎上的青草一天天发芽出来,大自然生机勃发。 我们的先人们特别重视“立春”这个节气。 《礼记·月令》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这一天,在周天子的带领下,举行了盛大隆重的迎春典礼。《汉书·郊祀志》也记载:“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勾芒,百官衣皆青。郡国县官,下至令史,服青帻。”我国是传统的农耕为主的国家,“立春”以后,天子还要选择吉日,举行耕籍田的仪式,带头将已入土的犁(“耒耜”音“ěisì”)推三下,再让公卿官僚们一次推五次、九次不等,祈求农作物茁壮成长、五谷丰登。 秦以后,便开始有“打春”的习俗。有一种传说,黄帝有个儿子名叫“挚”,特别重视农事生产,派儿子“句(gōu)芒”督管农业生产。耕种季节到来,很久不耕田的牛却不愿爬起来去拉犁拖耙,句芒的随从要用鞭子抽打牛,他赶紧制止:“耕牛是我们的朋友,不可虐待”,吩咐随从用泥塑成牛伏地耕田的样子,再用鞭子抽打。牛见状赶紧起来,乖乖开始耕田犁地了。到了唐宋,“打春”成了全国上下同时进行的重大活动。黄帝亲率百官在京都先农坛前鞭牛迎春。各级地方官带领百姓到城郊鞭牛迎春。民间百姓将泥塑的牛打得稀巴烂,蜂拥而上抢泥土,把碎泥土扔进自家田里,祈求丰收。自明清以来,鞭春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官府用彩纸扎成春牛,并在牛腹中放上栗子、红枣等干果及五谷杂粮。“立春”时刻一到,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表演队伍载歌载舞,州县官员手持“春杖”,将春牛的腹部打破,腹中的干果、粮食撒了一地。围观的群众一拥而上,争抢地上散落的粮果。把捡到的五谷拿回家放在自家的粮囤里,据说能使五谷丰登、丰衣足食。清朝末年,皇家不再举行“打春”活动,民间却办得更浓烈火热。南宋诗人杨万里《观小儿戏打春牛》反映了这种习俗:“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绿蓑青笠箬。今年土脉应雨膏,去年不似今年乐。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 “咬春”是我国北方盛行的一种习俗。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 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盘并酒,以赐近臣……”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也有“立春之日……啖春饼、生菜”的记载。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更为详尽:“新春献辛盘(即春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咬春”主要是咬食生萝卜、生菜,把春色咬住,不让它悄悄溜走。还有吃春饼,就是用筋道的面粉烙成薄薄的饼,卷上各种菜肉,吃的时候讲究从头吃到尾。讲究的人家要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另配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几种家常炒菜,一起卷进春饼里吃。唐大历2年(767年)立春这一天,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县)的诗人杜甫,面对巫峡大江,愁绪如东去的一江春水滚滚而来,写下了《立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立春”,引动了无数文人墨客无尽的思绪。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谪贬海南儋州的苏轼已经62岁了,“立春”这天,他写下了《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这是中国词史上第一首对海南之春的激情赞歌,反映了苏轼随遇而安的旷达人生观。 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立春”这一天,风和日丽,77岁的陆游,闲居山村,宿醉刚醒,陆游写下《立春日》:“日出风和宿醉醒,山家乐事满系龄。年丰腊雪经三白,地唆春郊已遍青。菜细簇花宣薄饼,湖村好景吟难尽。酒香浮蚁泻长瓶,乞与侯家作画屏”。表达了诗人晚年知足常乐的心情。 文天祥《立春》则饱含着深沉的怀旧之情和对国事的忧虑:“无限斜阳故国愁,朔风吹马上幽州。天翻地覆三生劫,岁晚江空万里囚。烈士丧元端不惜,达人知命复何忧。只应四十三年死,两度无端见土牛。”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表达对天时人事的感触,抒发怀念故国的深情,以及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复重返中原大地的不满,传达出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无限清愁。 南宋理学家张栻《立春偶成》生动描绘了春到人间的蓬勃生机:“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增广贤文》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中,人应该努力勤奋,做有意义的事情。春光无限好,也总有尽时。时间不语、岁月无言。春天,是希望、是期盼,更是耕耘。在浩荡的明媚春光里,我们播下种子,勤勉充实地过好每一天,才能不负春光、不负韶华。 (作者为市作协会员)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