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杨玲红:无山不绿,有水皆清

2025-2-19 11:08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无山不绿,有水皆清

文/杨玲红

外孙参加征文比赛,想写曾外祖父,这让父亲高兴万分,赶紧将我叫回,商酌给小家伙提供些信息。那埋藏在心里久远的山、水、树,又在父亲的叙述里展现在眼前。

刚工作一年,父亲就被选为第一批援藏技术干部。整个四川省只选了十名能力强、技术精的人员。父亲非常自豪能成为其中的一员。

父亲他们乘火车、坐汽车,穿戈壁、翻雪山,足足走了二十余天才到达目的地。

没过秦岭时,车窗外是一片片的青绿,生机盎然。过秦岭后,收割完庄稼的土地是满眼的黄。穿过河西走廊后,茫茫的戈壁滩上,被风吹起的沙石打得人生疼,只有孤零零的骆驼刺顶着一点点青黄色伫立在戈壁滩上,不停地在风中摇晃。

父亲说,戈壁滩上的那半盆水是他人生中最难忘,也是最惭愧的事。

一行人在甘肃柳园火车站下了车,便乘坐专用“客车”前往西藏。其实就是将货车的车厢用帆布遮盖,再加上两排长凳。为了保证这批技术干部的安全,特意安排了配枪的司机和医生。

沿着尘土飞扬的青藏公路向西行进几天后,他们来到了一个叫花海子的车站。在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滩上,在橘红色的夕阳下,车站孤零零地立于天地之间,父亲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什么是“长河落日圆”。

车站其实是半掩在地下的地窨子,除了远处几丛骆驼草,没有一棵植物。地窨子里有一排排用黄土筑的炕,那便是过往客人住宿的地方。一路的风餐露宿,让他们忽略了这环境的简陋,此时他们只想放松紧绷的神经:喝口水、吃顿饭、洗个澡、睡个觉。

车站给他们这批特殊的“客人”每人备了半杯漱口水,半盆洗脸水。经过一路风沙洗礼的父亲迫不及待地接过服务员递过的盆,将脸不断地浸泡在脸盆中,仿佛要将戈壁滩的风沙、行程中的疲惫一洗而空,全然忽视了站在他身边的服务员脸上那心痛至极的表情。

当父亲终于把脸从水盆中抬起,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准备将盆底已有一层细沙的水倒掉时,服务员连忙说:“这个水还可以洗脚。”父亲疑惑地将水倒进服务员递来的另一个盆子里,洗了脚。看着已混浊得看不清本色的水,父亲想:这你总不能再说不能倒了吧。不承想服务员又说:“麻烦你把这水倒进那边的大桶里。”父亲这才发现,在车站围墙的角落里还放着一个空油桶。看着父亲不解的眼神,服务员说:“戈壁滩上没有水源,车站的水是定期从火车站用驴车运来的。我们平时都是两三天才洗一次脸,一盆水几个人洗,洗了脸,再洗脚;洗了脚,再过滤一下喂驴,无法过滤的带着泥沙的水浇骆驼草。”

看着不少水被溅到了沙地上,愧意在父亲心中弥漫。时任林业部长梁希说的话,在父亲的耳边骤然响起:“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是新中国的艺人。”看着漫无边际的戈壁,墙角装水的油桶,在风中摇曳的骆驼刺,父亲真想把这个车站装点成树木环抱的绿岛。

父亲进藏后的工作并不在戈壁滩上,而是在原始森林里。面对大树参天,枝叶葳蕤的古老森林,看着那波涛汹涌,奔腾不息的澜沧江,那戈壁滩,那半盆水,常常会出现在父亲眼前,以至因国家建设需要间伐这些参天大树时,他甚至怀疑是否与“无山不绿”相悖。直到一位老首长对他说:“国家正处于大建设时期,需要大量的木材,这是时代所需。何况,这是间伐,不是滥砍滥伐”,父亲才得以释怀。

在西藏工作的二十余年里,父亲几乎走遍了尼洋河、贡觉河、年楚河两岸及澜沧江上游部分林区。林芝、扎木、江达、昌都……千年的古树,漫山遍野的高山杜鹃,森林里珍稀的野生菌……因为有父亲身影的抚摸,它们也成为我们童年最热切的向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亲调回了江城涪陵,成为了一名林业科研人员。

当时的涪陵已被林科院选为全国二十五个马尾松种源实验基地之一。实验基地在望州山上。年近半百的父亲因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被选为这个项目的接手人。但是当父亲来到这里时,看着曾经松屏列翠的望州山上除了良莠不齐的茶树、比人还高的杂草,只余东一条西一道被雨水冲刷出的黄沙石挂在山坡上时,泪水在父亲的眼中悄然翻滚。

那时望州山上只通电,水来自两处山湾塘,家中烧水煮饭的柴火只能用山上的杂草。每到周末,父亲在实验室或实验地,母亲则带着我们上山去割草当柴。当湿重的蕨草、茅草、青杠灌木勒红了双肩,当镰刀一不小心划伤了手,当被草丛里的野兔、野鸡和蛇吓得哇哇大叫时,心中便对父亲充满了怨言:为什么不能像别人的父亲一样陪着我们。连一向默默担任父亲坚强后盾的母亲也忍不住抱怨:“你就是一头只顾开荒的犟牛。”

从全国各地寄来的松树种子,在父亲和其他科研人员的精心呵护下终于生了根、发了芽,望州山上近两千亩的山地也成了它们的家。那时没有电脑,所有研究数据只能靠手算或计算器,父亲办公室的桌上、地上,稿纸堆得像一座座小山,由父亲主导的标本室也因此成为当时川东地区种类最丰富的松树标本室。

当自来水、天然气进了望州山上的家家户户时,松树们已密密匝匝地将曾经的荒芜掩盖。香樟、梧桐、漆树穿插于松树间,腊梅、迎春、石榴、菊花开满望州山的四季,让城市也呼吸到了四季清新的空气。鸟儿们欢快地鸣叫,松鼠跳跃于树间,清澈的山泉在望州山叮咚响,它们汇聚成了涪陵最美的城市背景。

如今,九旬的父亲已步履蹒跚,但每个月仍会来望州山看一看。看满山的苍翠,嗅树香花香,听阵阵的松涛,父亲感叹道:“在这些林地里,我的脚板印已盖了几层了。现在走不动了,但我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与这里每一棵树是相通的。”

此时,父亲拄着拐杖牵着曾外孙来到窗前,看着远处望州山上星星点点的灯火,身板挺得笔直。

曾外孙仰头,似乎明白了什么。

(作者系重庆涪陵区作协理事)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