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胥涛:婆婆

2025-2-19 11:11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婆婆

文/胥涛


父亲打出生,就未见过自己的父亲。听婆婆说,从未蒙面的爷爷,死于一场恶寒,在我父亲出生两个月前。

婆婆一个人将父亲拉扯成人,一辈子没有再嫁。

我们老家那一湾的人,都很敬重婆婆,说婆婆善良、勤劳、泼辣、贞洁。

婆婆曾被乡民推选为妇女主任。张家长李家短扯不清楚的事,都喜欢找婆婆去评理,没听说摆不平的。在我小的时候,就见识过一次婆婆的泼辣。湾里有个姓文的老头,平时比较“歪”。一天,任姓妇女家的小猪儿,跑去文老头的菜地里,拱了几兜大白菜。虽然任姓妇女道了歉,但文老头仍然不依不饶,破口大骂不说,还追得人家小猪儿满坡跑。婆婆此时挺身而出。一番调解未果,婆婆当场将两只袖子一挽,厉声与之“对骂”起来,引来乡民纷纷围观,一起指责文老头,搞得文老头灰头土脸,最后连任姓妇女赔的几兜大白菜也不要了,灰溜溜跑回了家。此后,文老头见了婆婆就是一张笑脸,再也不敢“歪”。

婆婆身形瘦削,但力气不弱。老家西充,号称“苕国”,是山岭重丘地形。一湾的人住在山脚,湾底是不多的稻田,山脚到山帽,是陡峭的山坡。山帽之上,才是润育了“苕国”的大片坡土。由于土壤和气候的原因,老家种红苕,需要先在土地里垒出一排排苕埂,然后将苕藤秧秧栽在苕埂上。雨水季节,苕埂与苕埂之间的苕沟,既可以储水,又可以把多余的水排出土地,为红苕的生长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垒苕埂,既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项体力活,婆婆是这方面的强手。婆婆垒苕埂,一把锄头左右翻飞,苕埂垒得又快又直又标准,常有乡邻前来讨教,婆婆也不厌其烦地和大家探讨。每年农忙季节,婆婆垒完自家的苕埂,还会去帮助鲜婆婆,而且坚持了好多年。鲜婆婆也是湾里的乡邻,老伴去世得早,自己也多病,孩子有残疾。婆婆常对我们说,力气没了,多吃几坨红苕就有了,但人不能没有善心。

后来,婆婆随家从老家西充迁到了父亲工作的所在地万盛,儿孙绕膝,自是欢喜。但一生勤劳的婆婆、离开土地的婆婆,就如离开苕埂的苕藤,打不起精神,很快就病了。吃药、输液,仍不见好转。父亲急得团团转,婆婆说“我得回老家”。她好像把自己活成了一棵树,根须早就扎根在西充老家的那片土地里,挪一挪就会伤筋动骨。她得重新回到自己的“老窝”,守着那里的山和水,那里的田和地,那里的石头和青草,还有那里的老房子和老槐树,正所谓“落叶要归根”啦!

花了两天一晚,先坐火车,再坐汽车,再走十余里山路才回到老家的婆婆,看到熟悉的乡亲,听着熟悉的乡音,一下子有了精神头,病没多久也就好了。从此,婆婆一个人在老家生活。每年,我们都会回去看望婆婆,在她鸡鸭养肥的时候,在八九月份挖红苕的时候,在春节的时候。

再后来,一次恶寒击倒了年迈的婆婆,她再也没能爬起来,彻底与自己的鸡鸭作别,与老房子和老槐树辞行,结束了一个乡村妇女勤劳简朴的故事。按她的遗愿,我们把她葬到了湾里的大坟地、那个与我和我的父亲都从未蒙面的爷爷的旁边,那个可以天天看得到湾里小河上的“过江楼”的地方——她知道,每年春节或清明,她的儿孙们都会经过那里,回去看她。

就为那一炷清香。


(作者单位:重庆万盛经开区总工会)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