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重庆珍档|凌泽欣:龙多山的传说

2025-2-21 12:49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龙多山的传说

文/凌泽欣


至今,在合川与潼南交界处的龙多山上,不仅有飞仙泉、飞仙洞和飞仙石尚存,还有“张氏哺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和“龙马滩”的神话在民间广为流传。


张氏哺儿

龙多山,自古名声在外,是巴蜀名山之一。

据《重庆市地名词典》显示,龙多山,以山势蜒逶迤如龙蟠曲得名,最高点海拔624米。有飞仙泉、飞仙石,唐、宋摩崖造像及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记载王安石变法功绩的《知县程公政事记》碑等名胜古迹。

在那传奇的飞仙石上,有石刻画图,绘一则趣闻:

明·曹学俭《蜀中广记》卷七三:广汉人(今四川广汉)冯盖罗,携家人居合州龙多山。山有台,高十馀丈,俗名石囤。盖罗炼丹其上,妇汲水于松下,得茯苓如婴儿状,蒸食之,举家十七人飞升,时永嘉元年七月十五日也。

说的就是冯盖罗在龙多山上炼丹,他的儿媳张氏负责在松下挑泉水。某天,张氏在洞旁汲水时,从泉水中突然冒出一个白白胖胖的婴孩儿,向张氏讨求哺乳,饱食后悄然返入池中。时间一长,张氏已把裸孩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哺育,而家人都不晓得这件事。

某日,有客人来访,冯盖罗让张氏取甘泉水泡茶待客,却迟迟未回。小姑责备,张氏才告知实情。

冯盖罗听说后,让张氏哺小儿时,悄悄用红丝线缠在小儿的腰上,好寻找他的踪迹。

张氏再取泉水时,就给小儿套了红丝线。冯盖罗即循红丝线,寻至一株古松侧,见其原是一茯苓,其形状俨然周岁小儿,《合州志》言:“头角崭然,肥白怜人,腰间线固宛然也。”

传说中,人吃了这样的茯苓会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冯盖罗遂将茯苓掰回,蒸熟给全家人分享。惟有张氏一人,见自己往常哺乳过的孩儿遭此烹食,心存痛楚,不忍心吃。

冯盖罗一家吃了茯苓后不久,龙多山上忽然霞光异彩,笙乐悠扬,但见云空中羽葆仪卫列队,又见两只仙鹤,嘴衔玉书,翩然而下,说是来接冯盖罗一众升仙入道。

冯盖罗顿时大悟,乃更衣冠,携其家人十七口及家中鸡犬牲畜一齐升天而去。

惟有心怜茯苓,未食的张氏一人。

关于这段传说,前人留下了一些对联和诗句。兹录一联和诗证之:

《龙多山石桅柱刻联》

明·欧阳调律(合州万历进士)

清墨淋漓,看万里霞蔚云蒸。削翠堆琼,山灵若解为图画。

仙胎结聚,任四时日吞月吐。飞虹绕电,野老争传哺乳儿。

下联第四分句,“野老争传哺乳儿”写的就是当地老人们争相传说张氏哺乳茯苓娃的故事。

《五律.龙多山》

宋·何师亮

驾鹤今千载,栖禅定几年。

烟云流洞日,楼阁倚山巅。

松下婴儿长,岩前石乳圆。

相逢寻二老,明月弄寒泉。

此诗作者时任赤水县县令,龙多山在他的辖区。此诗提到“松下婴儿”,也是证明有这个传说。


龙马滩的来历

再说留在龙多山上生活的张氏,因一家人都升天而去,只留她一人。于是她只好帮人干活谋生,十分孤独。

她还时不时想起哺儿的情景,凄然泪下。有一天,张氏在龙多山下的涪江河滩上正为往事哀念不已之际,忽见一匹龙马驭风天降。张氏即跨上龙马,向蓝天白云中飞驰远去。

当地人传说,这是茯苓娃派龙马来接张氏去了。

据悉,那时的张氏年逾百岁,州志载其“犹健如三十四许人”,因其心善寿长,百岁时还像三十四岁的人一样健康,还曾得到有司衙门表旌(立牌坊或挂牌匾表彰)。

据说,龙马接走张氏的河滩,就叫“龙马滩”。在涪江水电站蓄水淹没前,石马腾空留在滩上的马蹄迹印犹可见之。

龙马滩在何处呢?

据潼南方志载:“在三景寺左溪口,人因名曰龙马滩”。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兼评论委员会主任)


      编辑:杨雪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