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坝与扶桑坝2月19日,又是一个青草长白鹭飞的春天,市民或游客三三两两,不约而同来到了渝中区与南岸区的长江沙洲——珊瑚坝上。 那,大家都知道珊瑚坝的地名起源吗? 珊瑚坝 “黄葛晚渡”的一部分 查询珊瑚坝的地名起源,《重庆市地名词典》上解释:珊瑚坝为河漫滩,坝形略似椭圆,西面最低处海拔171米,东面最高处海拔177.6米。坝长约1800米,宽约600米,面积约58.9万平方米。沉积物最厚处约22米。形成至今已五六千年。但坝名,来历无考…… 翻阅古籍,一两百多年前的清代地图上,和清乾隆版《巴县志》上,就有珊瑚坝的记录:黄葛晚渡,南纪门外。大江对岸南城坪有黄葛古树,偃盖渡旁。江横大州,曰珊瑚坝…… 也就是说,清代就有珊瑚坝的记录,且为巴渝十二景之一的“黄葛晚渡”的一部分。但谁取名珊瑚坝,未知。 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江洲”老师告诉重庆晚报记者,重庆考古曾发布专著,推测清代的珊瑚坝就是宋明时的扶桑坝,但也有学者认为,说的不是一个沙坝。所以可以多参考古籍和古地图。暂可先以重庆考古专著为准,珊瑚坝就是扶桑坝,看看坝上有没有特别之处? 扶桑坝 名将张珏留印处 “扶桑坝”,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在四川巴县东(今重庆),宋建炎三年,元将不花等攻重庆,守将张珏(固守重庆的知府、南宋末抗元名将)与战于此。 张珏在扶桑坝战败,退回重庆城中,粮食已尽。张珏部将赵安劝降,张珏不同意。赵安等人夜里开门投降。张珏率兵巷战,力量不支,回家想找鸩酒,喝了殉国。但左右之人把鸩酒藏了起来。于是,张珏用小船载着妻子儿女向东逃往涪州,但中途大为愤恨,用斧头砍船打算自沉,被船夫阻止。张珏又想投水,又被家人挽留。第二天,万户铁木儿追到涪州,把他捉住送往京师,途中张珏解下弓弦自缢殉国(另说被害身亡)。文天祥得知后,作《悼制置使张珏》诗赞他的气节:“气战万人将,独在天一隅。向使国不灭,功业竟何如?” “扶桑坝”这个地名,到了清代乾隆间,四川学政吴省钦西出重庆时有《重过佛图关(浮屠关)》诗:重忆宋元攻守苦,扶桑坝下日西晡。 扶桑坝 是个很好听的名字 扶桑,在中国历史悠久,本是一个很美好的词,比如,太阳叫扶光(扶桑叶之光),风叫扶摇,秦始皇的儿子,叫扶苏。比如扶柳县,得名于其境内的扶泽,古时泽中多柳树,因此得名“扶柳”…… 《山海经.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汉代东方朔解释为:“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说扶桑是一种两两相缠的神树,在汤谷之上。 重庆晚报记者杵着登山棍,上了这长江上的坝子。上面很少的树,比如有刚露出嫩芽的枫杨,没有桑。上面有很多草,比如白茅、芒、刺苋、狗牙根、火炭母、千穗谷、芦苇等。 69岁的市民江先生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我就在珊瑚坝旁出生,家就在这附近。以前珊瑚坝是不是叫扶桑坝,得查古籍。但我听说珊瑚坝这里曾经有飞机场,抗战时期很多名人政要,比如周总理等都在这里登过机,美国来支援的战斗机也迫降过。我小的时候,就喜欢在坝旁游泳,家长回来就看脚板细缝有没有白沙,有白沙就说明悄悄下过江,要挨打。长大后,附近修了造纸厂,环境不好,很臭。上世纪90年代,珊瑚坝上还有私人圈地跑马。如今时代变了,环境越来越好了,附近修了珊瑚坝公园,我退休后就经常到江边溜达。”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杨雪 图/文 (部分图片为“江洲”老师供图) 编辑:杨雪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