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南坪 还是先有南岸?毛宇剑/图文南岸区,是重庆中心城区,重庆主城都市区之一。 南岸区辖8个街道、7个镇,南坪街道、南坪镇均以“南坪”为名。到底先有南坪这个地名,还是先有“南岸”这个地名呢? “南坪”故地何处寻? 唐朝先后设南平州、南平郡,宋朝设南平军,明朝在南城坪筑南坪关,1926年形成南坪场。 “南平”名字是怎么来的?笔者推测有可能寄托统治者南方偏远地区平安稳定之意。 在唐朝巴南、綦江一带曾有叫“南平僚”的部族。《宋史》认为,南平僚,古部落名,四千余户源自秦汉板凳(楯)蛮(古代巴人的这一支),也作渝州蛮、古板凳七姓蛮,活动范围大致在今巴南、綦江和南川一带。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贞石千秋——巴蜀地区碑铭展》展出有僚人碑。 《一统志》云:“在巴县东南,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分巴县南界置南平州,领南平、清谷、周泉、昆山、和山、白溪、瀛水七县”,治所在今巴南双河镇、綦江隆盛镇。据《旧唐书》记载,唐天宝初改渝州为南平郡,治所先后在今南岸古楼湾和渝中区巴县衙门社区。 “南坪”名字是怎么来的?笔者推测有可能是根据地形地貌命名,以坪为名的地名,多是山区或丘陵地区局部的平地。 《宋史·忠义张珏传》:“大兵会重庆,驻佛图关,以一军驻南城,一军驻朱村坪,一军驻江上。”南宋时,宋军曾在南坪地区驻军抵抗蒙古军队。民国版《巴县志》也记载,宋朝时,曾在古楼湾(今南岸区花园路街道)修建南城。 《四川省南岸区地名录》:1926年后形成集市,称南坪场,解放后更名南坪。 岁月变迁,南坪地名难考、故地难寻,近年来,南岸区结合南坪后堡社区公园内的“南坪关”地标对周围环境进行了改造,复原了古朴厚重的城墙,整饬了垂直陡峭的崖壁,新建了檐崖参差的连廊,一个融合古风与现代装饰的休闲商业体延续了古老南平的历史文脉。 一旅勤王捲甲趋 中国历史上唯一载入史册的女将——秦良玉,就曾戍守南平关(今南岸区南坪)。 《读史方舆纪要》:“城南隔江有南平关。万历中,奢崇明陷重庆,分兵四出,进攻合州,石柱宣抚女官秦良玉讨之,捲甲疾趋,潜渡重庆,营于南平关,扼贼归路是也。” 秦良玉(公元1574年-1648年),字贞素,重庆忠县人,丈夫马千乘世袭石砫宣慰使(俗称土司),马千乘被害后,因其子马祥麟年幼,她代领夫职。明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奢崇明在重庆造反,秦良玉当即发兵逆流西上,潜入重庆,直达南平关。据《南明史》记载,她在此战中“手斩千级”。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了秦良玉的多件珍贵文物,包括蓝缎盘金绣花蟒袍、红绸盘金绣花蟒凤衣、甲胄、皮盔、太子太保总镇关防铜印、象牙朝笏、朴刀等。这些藏品1952年由石砫文化馆(今石柱文化馆)移交至西南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前身),并在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杨伯达、朱家溍、李久芳、许勇翔等人鉴定为一级文物。 近代才有“南岸”说法 1929年2月15日,重庆设市,在玄坛庙设南岸市政管理处,提到“南岸”两字。 1935年2月,撤销南岸市政管理处,改设重庆第四区,同年更名第六区,辖铜元局、南坪场、海棠溪、龙门浩、玄坛庙、弹子石。1941年,崇文、大兴划入。1950年,调整区划,设第五、第六区。1951年,郭家沱划入。1952年,第五、第六区合并为第五区。1955年10月,第五区正式命名重庆市南岸区。1995年,郭家沱划入江北区,长生桥、广阳、迎龙划入南岸区。1981版《四川省地图集》中的南岸面积约107.7平方公里。至今,南岸区面积约262.43平方公里,形成如今7个镇8个街道的格局。 编辑:杨雪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