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胡中华:我与歌谣谚语的琐屑生活

2025-3-18 11:28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我与歌谣谚语的琐屑生活

文/胡中华

时值元宵,刚校完《合川民间文化集成(歌谣谚语卷)》书稿,将其与原版《中国歌谣谚语集成(重庆市合川县卷)》叠在一起,看着它们,内心真有点如释重负的感觉!发了朋友圈,三张图片,配上一句“一个与歌谣谚语有关的蛇年春节”。

二十天的沉浸,再次给我开启了一段乡村生活的鲜活记忆……这些歌谣和谚语,确然是农耕时代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以及丰富情感的生动表达!这个沉甸甸的果实,让我想起从中学转行到文化馆后发生的一连串往事……

2008年,我调到文化馆。时任书记朱静说,要给我一个饭碗。她打开办公室旁转角处那一扇斑驳的门扉,里面一片漆黑,散发出一股陈旧的气息……没有灯,她凭借一束昏黄的手电之光翻找,我勉强看见那是一间狭窄的三角形的屋,堆满了打捆打包和装袋装箱的东西,原来她说的保管室,就是这个杂物间。因翻动物品而腾起的尘埃沿着她晃动的手电之光旋转,当光束照见一个书架式的柜子时,她像是想起了什么,说道:“这书,拿两本给你。”

经过翻找,她递给我两本书和一个碗。回到办公室,我才清楚地看见,碗是一个深底的白色大土瓷碗,碗外壁对称之处印有一对淡青色的小金鱼,中间空白处印了一个红色英文字母“E”。那两本书,封面上印着《中国歌谣谚语集成(重庆市合川县卷)》和《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重庆市合川县卷)》。接下来几个月,我在每天的空闲和黑夜,对那两本书,不知有过多少次的反复摩挲和翻看,然后又珍藏——时间的流逝给予了书籍纸张的陈旧和泛黄,岁月的沉淀却让前人的劳动付出日益厚重和闪光!

之后才知道,我入职文化馆之前,单位职工偶尔共同饮食,定制了饭碗,恰好余有一二,才有幸得之。碗是一个普通的碗,这两本书却是生活与智慧的卓越之书,它们的同时出现,让我更加深刻地懂得——我端上了文化的饭碗!

数月后,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我有幸认识了从文化馆退休的贺大舜老师,他正是那两本书的责编!盛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文化馆的职工家属院,请教事先电话约定的贺老师。出租车被迫在一个陡峭的斜坡上停下来,前面是断头路,无法到达楼院。下了车,我抬头向着垂直的太阳光相反的方向往上望,近乎笔直的石阶之上才是家属院。没走几步,就已大汗淋漓。大约爬到三分之二的坡坎时,上面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是文化馆的小胡吧?”我抬头望见,一个头戴灰色鸭舌帽,身穿淡蓝色中山服,手杵拐杖的老人,微欠着身子,和蔼地向我招呼……我边点头边应承。走拢贺老师跟前,他已向下走了三步石梯!之前,听单位的同事说,贺老师那段时间生病住院回家后,很少下楼。他缓慢移动脚步,有些颤巍。我扶他在旁边树荫下的石凳上坐下,就拉开了话题。他给我讲了传统龙舟竞渡的仪式流程、内容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合川龙舟赛的盛况,还回忆了他的群文工作经历,尤其是他们做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化普查工作的事。

后来,我才发现好多文艺节目,尤其是音乐,大多与原生态歌谣有关。顾德维老师创作的《大田薅秧爱唱歌》与“薅秧歌”有关,《乡音·闺情·坐歌堂》和《石榴叶子吹》与“坐歌堂”有关,获国家级铜奖的舞蹈《抬箩轿》的音乐就是他根据民间音乐改编创作的,他那首获得重庆一等奖的《小妹长得一枝花》,就是以《中国歌谣谚语集成(重庆市合川县卷)》里的歌谣《贤妹长得一枝花》为基础,通过独到的转化创新创作而来的……我曾与顾老师有过多次聊天,他们还搜集整理了一本油印内刊《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重庆市合川县卷)》。他常说起当年做民间文化歌谣普查搜集的事,动情之处,还会不时哼唱几句。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顾老师教唱原生态《坐歌堂·唱十姊妹》的情景,还有他指导我做非遗名录“坐歌堂”申报的事,他对项目内容的熟练运用,对民间音乐的投入热爱,让我找到了作为一名群文工作者的楷模。

尝试歌词创作,我将诗歌《月亮田》修改成歌词。当年,它在《星星》刊发后,李承果老师说它有明亮清新的回环之美,这让我坚定了它有修改成歌词的基础。绞尽脑汁,数易其稿,折腾一个多月后,我给歌词《月亮田》加上了“大月亮,二月亮,哥哥起来学木匠,嫂嫂起来舂糯米,婆婆闻到糯米香,打锣打鼓接姑娘”作为引子和尾声……这是童年时,母亲教给我的《月亮谣》。那些夏秋纳凉的夜晚,尤其是丰收之后,在星辰和明月照耀的晒坝上,母亲都会不由自主地唱起……第一首歌词《月亮田》诞生的歌曲,侥幸获得市级二等奖,鼓励我从诗歌创作又走上了歌词创作之路。

一来到这个人世,我就生活在民间故事、歌谣和谚语里。童年,乡村不眠的夜晚,有哥哥姐姐讲的《熊家婆》和《安世敏整人》的故事,有母亲给我唱“虫虫,虫虫飞,飞到家家菜园地,捡个簸簸蛋,拿起回去当早饭,爹一碗,妈一碗,两个幺哥儿吃半碗”的童谣,还有和小伙伴在山坡上打猪草割牛草时最爱唱的——“丫头,丫头,背个背篼,割把草草,喂个牛牛,牛牛长大了,丫头要出嫁了。”工作后,每次回家,母亲都会问我工资的开销情况,她说“找钱就像针挑土,用钱就像水推沙”。

进城后,有了自己的蜗居。母亲来到城里,在那间挞斗大的客厅,八十多岁的母亲又唱起了她的歌谣,我第一次用摄像机给她做了记录……在她数次生病住院期间,只要病情稍有好转,就会给病友唱她的歌谣。那些时间,她唱得最多的是《孝歌·儿子哭妈》,有时,我跟着她附和:“带儿子,早起孝,从前想起恩难报……”而今,我却只能孤独地默念“胡豆开花吊吊长,幺儿回家没了娘……”

这些琐屑的生活片段,虽已成过往,但与它们有关的形象细节和言语音符,却都已刻盘在了我的大脑……朱书记给的碗,我还端在手上,其承载的内容越发厚重,我时常默默地与之对视,暗下决心!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