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清明》文/彭斯远 清明时节,虽说春天已经来临,但却乍暖还寒。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因生动传神而被历代读者所吟诵。 且看,在春天来临而寒冷尚未退尽之时,宝贵如油的春雨纷纷扬扬。在“雨纷纷”带来的“冷飕飕”之中,人们有些失魂落魄,要借酒驱寒。 我国古代的风俗中,清明是个举家团圆,或到野外赏春,或上坟祭扫的节日。可是,在这一天,诗人却冒着纷纷扬扬的细雨,孤零零地行进在那崎岖的小道上,心境凄迷烦乱,如同丧魂落魄一般。走着走着,他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歇脚解乏、借酒浇愁的念头。于是,他便向牧童探问酒家之所在,牧童“遥指杏花村”,给他带来了安慰与希望。 杜牧这首《清明》诗传颂千古,其主要原因,是它用通俗晓畅的语言,勾画出了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酿造出了清新优美的意境,起承转合,妥帖自然。不仅有景有情,而且有人物动作和对话,还有人物心理活动。如人们所言,只要变动一下标点,就可以改为一首有趣的小令。 其第一句劈头点题,用一“雨”字交代情景、环境,渲染气氛,用“纷纷”二字表明清明前后的天气特征,同时也烘托了行人内心的纷乱。次句显示行人凄迷纷乱的心境。“欲断魂”既是刻画内在心理,又是描摹外部情态,一笔两写,传神尽相。第三句用“借问”二字承转,这里借问的是牧童,也切合实际。末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眼前呈现出一片光明。其中一个“遥”字,状写了牧童信手一挥的动作,他的一指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读者通过想象可以领会,这样就有了诗的趣味。 《清明》一诗,岂不妙哉! (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