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物见人——评王雨短篇小说《小面》 文/罗玉平 王雨短篇小说《小面》在《长江文艺》发表,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香喷喷》也已签约申报拍摄院线电影,这是王雨继已公映的电影《年轻的朋友》《产房》和已获拍摄批号的《十八梯》《填四川之宁徙世家》《仙鹤》后,创作改编的又一本土题材的文学作品。 重庆有三大名片,重庆美女、重庆火锅、重庆夜景。其实还有重庆小面。重庆小面之所以成为重庆名片,是它颇具重庆特色。重庆人都喜欢吃小面,它既是重庆的一道名特小吃,也是主食,麻嘟嘟,辣呼呼,香喷喷的独特风味,荡漾着油辣子、花椒、葱花的诱人香气,博得食客的青睐。 《小面》小说由重庆作家王雨来写,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是因为王雨不但是挖掘重庆地域文化题材的高手,他自己还喜欢吃小面。他的学生毕业后分布在天南地北,在重庆学习期间最难忘的也有重庆小面,他的外地的学生来渝,一定要吃碗重庆小面,于是在他笔下有了《小面》。 王雨这些年出版的《填四川》《开埠》《碑》重庆移民三部曲是写重庆的,《小面》亦然。他的长篇小说《开埠》《填四川》,由他改编的话剧、京剧剧本在《四川戏剧》发表,分获田汉戏剧奖、杨升庵文学奖。重庆的文学矿藏挖掘不完。 平心而论,《小面》相比于王雨的短篇小说《产房》,其故事背景更为我们大众所熟知,在文学艺术化这一概念的理解上颇具功力。小说读来,没有卡顿、不适感,无论主要人物或是次要人物的渲染、刻画,都显得自然而然,使人感觉自己仿佛也身处于跌宕起伏的故事之中。 在情感表现上,《小面》拿捏得极具重庆个性。从一开始,俞吉发发现宝物不见了!爷爷说这是无价宝,是传家宝!他立即打手机:“佟烨,你过来,快过来……”女友佟烨过来揪他耳朵:“俞吉发,俞哥,我跟你说过好多遍了,嘴巴都快磨破皮了,你硬是死犟。我早跟你说,宝物拿出来太显眼,有丢失之虞,老是藏着,又没啥价值,捐献给政府会有奖金、证书的,你就是不听!”他俩走过山城巷明朝的老城墙;开埠时的外国领事馆、教堂、抗战时的吊脚楼、四合院、防空洞寻找…… 故事由此展开,男女主人公的对话,都是人们感到亲切的生活化语言。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了解了男女主人公俞吉发、佟烨的相爱过程,回顾了重庆小面的历史,以及他们祖辈持家守业、行业操守的艰难。小说描写了独钓中原的合川钓鱼城,南宋火头军用辣椒姜葱蒜酱油醋给面条添味,助将士驱寒的故事;展现了抗战中重庆人不畏强暴,小面馆挂出“愈炸愈强”牌子的感人情节。 老一辈人饱含情感的故事,使《小面》显得厚重,充满艺术感染力。《小面》不拖沓,围绕一段宝物失窃的艰难、曲折搜寻展开。可贵的是,小说虽是虚构的,但作者首先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不同年龄段人物的心理及情感的表现和文学处理都到位。 《小面》是我们理解老一辈人和当代年轻人的桥梁。他们向往美好的生活,怀揣对未来的希冀,强烈的生存和奋斗意志使得他们凝聚出一股信念、勇气。这也是小说高潮的集中体现。前有日常生活的铺叙、生活不易的描述,后有齐心协力的决心、做大做强小面事业的追求,又有制作重庆小面的细节展现。每个人都是立体的,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念想。 一碗小面,透物见人,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小面》将这份青春的精彩传递给读者,期盼早日搬上银幕。(作者系重庆出版社副编审)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