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 文/刘林 又是一年清明时,细雨纷飞,思绪绵绵。点一盏烛火,捧一束鲜花,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英雄烈士、记忆深处的至亲和挚友,此刻如电影般在脑海里一幕幕闪现,使我陷入沉思。 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八百壮士”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以少敌多顽强抵抗四天四夜,谢晋元将军坚守四行仓库,与日军浴血奋战。电影《八佰》再现了这场悲壮而惨烈的战争。走进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谢晋元的《与妻书》赫然映入眼帘,他在信中写道:“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为国战死,事极光荣。”这封信,字字千钧,饱含着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家人的深情。他明知前方是生死考验,却依然义无反顾,因为他深知,只有国家的安宁,才有家庭的幸福。他的生命虽在战火中消逝,但他的精神却如星辰般闪耀,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这封信,跨越时空,让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深深感受到那份舍小家为大家的壮烈情怀,也让我们深深懂得: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分明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从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历程,无数英雄人物以书信的方式,用生命和信念诠释了父子情、夫妻情、战友情的深刻内涵。而“见字如面”,简单的四个字,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情感,成为我们缅怀先辈、悼念亲人、怀思挚友的最好方式。 1969年,父亲参军来到青海省格尔木市,当上一名光荣的汽车兵。格尔木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蒙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冬天的格尔木气温通常在零下二十几度。父亲和战友们从青海到西藏运送物资,无数次翻越海拔6099米的唐古拉山,时常遭遇恶劣天气、山体落石和公路塌方等险情,但是他们不畏艰险,勇敢地战胜途中的困难和险阻,圆满完成了运输任务。退伍后,父亲被安排到国营845厂,继续从事长达27年的汽车运输工作。 父亲有个习惯,就是写行车日记。无数个夜晚,台灯的暖光下,我静静地坐在父亲身旁,看他从抽屉里掏出一个牛皮纸小本,专注地用钢笔书写着。那沙沙的笔触,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而我,就在这样温暖的陪伴中,感受着时间的温柔流淌。日记是简单的几行字:当天行驶公里数,运的物品,同事姓名,除此之外,还记录参加交通安全学习考试、检修车况……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都被他记录在十几个厚厚的小本子里。这些小本子,以及一沓厚厚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见证了他平凡却坚韧的人生。他用笔尖丈量着每一寸道路,用文字记录着工作的点点滴滴。如今,父亲已离我而去,但这些小本子却成了我最珍贵的宝藏。每翻开一页,都能看到父亲忙碌的身影,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不如见一面,哪怕是一眼,这世间太多的难免亏欠,你是我穿过思念的箭……”海来阿木动情的演唱再次触动我的心弦,勾起了我对老孙的怀念。 挚友老孙,我的“忘年交”,也是我最敬重的长者。他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浓密的眉毛下藏着深邃的目光,清瘦的身材更添了几分书生的儒雅气质。退休后,他不幸被确诊为“渐冻症”——一种至今仍无法治愈的罕见疾病。每次探望他,他总是面带微笑,还关切地询问我的工作与生活。由于病情恶化,老孙连说话和吞咽都变得十分困难,临别时,他喃喃自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一刻,我转身偷偷抹泪,这句话如同一把钝刀,狠狠地划过我的心。后来,老孙走了,但这句话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痛与暖。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用生命书写的信件,那些跨越生死的情感,那些响彻耳畔的话语,将永远激励着我,让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岸区总工会)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