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春山人未老文/农夫俊才清明节前,老朋友邀去江津燕尾山茶场踏青。 雨后的清晨,阴云消散。我们乘奔御风,一个多小时就到了珞璜镇同福村。 太阳从茶山之巅升起不久,青苍的茶山熠熠生辉,诗行一般的茶垄水汽弥漫。 正在茶园踏青的一群人,看见来了老朋友,一阵呼朋唤友。 把江津作为第二故乡的老朋友也像小伙子一样,一边高声挥手回应,一边健步踏入茶园。握手问候,欢声笑语,茶垄间顿时洋溢着亲切热烈的气氛。 踩踏着湿润的土地、柔软的青草,他们悠闲地散步。有的凝目远望似乎在吸天地之灵气,有的低头嗅嗅茶叶的清香,发出自得其乐的赞美。 我一边欣赏他们怡然赏心的神情,一边拍摄他们漫步春山的身影。老人们大多华巅飞雪,但是个个精神矍铄,回到乡下便性情释放,仿佛回到过去。 鲜衣怒马闯天涯,回归家山仍少年。他们意犹未尽,回到茶场青砖建造的简朴茶室品茗叙旧,畅谈人生。 我则流连忘返,任意徜徉。 横着走向茶场边缘,一排排高高的桉树划出一条条优美曲线,连绵起伏的远山吹来一阵阵山野清风,一列列修剪整齐的茶垄密密匝匝春芽渐发。忍不住采摘几芽放进干渴的嘴里,闭唇慢慢咀嚼,微苦的清香刺激味蕾,上颚和舌面立马生津,一股清气散发神经。这是小时候上山捡柴,同路的小学老师叫我的“茶芽干嚼解渴乏”。 纵向健步登山顶,一次次抬头仰望,茶垄错落有致,整座茶山犹如一片硕大无比的茶叶飘入云天,与渐渐升腾的白云相映成趣;不停地驻足转身俯瞰,茶垄层层叠叠,茶场好似高山流水,缓缓流淌,与青山怀抱的水口坝水库,与桃花掩映的同福村庄,组成了桃源仙境。 放眼欣赏,茶山坡岭连绵,绿浪起伏,清幽宁静,春意盎然。慢慢移动的彩色斑点,那是勤劳采茶人的身影;偶尔传来的鸟鸣和人语,那是这座春山天籁的点缀和注释。 我情不自禁地放大镜头,拍摄一幅幅采茶的近景。雨露被阳光照耀,塑料雨披微微飘拂;采茶的身影略略佝偻,俯仰重复交替。茶垄曲折蜿蜒,铺天盖地;人影缓慢移动,渺小如豆。 我不由自主地走近采茶人,和她们随意聊天。茶树都是父辈栽种的,年龄比她们还大。茶场五六百亩,年产绿茶三四千斤。她们看着茶山长大,大多六七十岁,儿女大多读书毕业在外工作安家。她们安然留守,守着故乡颐养天年。每天采茶两三斤,每斤工钱二三十元。一年春秋两季,天天上山采摘。 她们头发花白而蓬乱,但是仍然浓密;面额皱纹密布,脸色红润而发光;体态不算健硕,动作娴熟而敏捷;指甲硬如龟甲,掐叶灵巧而精准;指尖浸染茶色,掐拾投篓洋溢清香。 她们生于斯长于斯,一辈子相依相守,与山偕老。 快要爬上最高的那一段山巅,电话里传来老朋友中气十足的喊声:俊才,快来吃饭了! 我留恋地看了一眼形如燕尾的山尖,立马回身朝山下奔跑。 日升中天,阳光普照乡村;茶山远望,湖面天光云影。 传承开发餐饮文化的春喜总,把渝中公馆的宽院子好像搬到了老家旧居临湖的露台上。春光下的午餐充满了春天的味道,乡村的清香。 饭后,继续品燕尾山新采的明前春茶。翠芽在玻璃杯中吐珠,阳光在惬意的脸上流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话题成为主题。 退休回来颐养的老干部,个个健康快乐,得山水滋养,如青松不老。喻总的父亲,身着蓝色中式立领装,谦和乐善,一副新时代乡贤派头。奋力打拼半辈子,依然身强体壮,精神饱满,生活简朴。谈及早年奋斗历程,讲述对先辈的追忆对子女的教育,情真意切,令人动容。两楼一底的喻氏旧居依山傍水,朴实无华。入口景石刻字“相逢是缘”,可以领略主人友善的品质,开阔的胸襟。大门镌刻的楹联“拼搏五十载,旧居传后代”,也默默彰显积淀深厚、光前裕后的家族文化。 殷勤的喻总不停地续水续茶,咸集的少长谈兴正浓,午后的春倦荡然无存。偶尔抬头即可瞥见的燕尾山,似乎成为午后茶叙的天然背景。燕尾山位于巴南和江津之间,雨水节前和女儿女婿陪着她八十七岁的外婆上山,领略过形如飞燕双尾的壮美景象。真是扶老竹杖踏青岭,携幼提篮采野蕨。 这燕尾山茶场,像当地的耄耋老人,抱朴养拙,宁静淡泊。 话题谈及养生长寿,身旁一位八十六岁的耆老,顿时激情澎湃。话语从灵动的口齿里喷涌而出,自信自豪的眼光仿佛在放电发光。他如数家珍,道出江津区和当地一连串不同年龄段长寿老人的数据,说出这片富硒土地上的多种优良物产,真是滔滔不绝,口吐莲花。 最后,在一片啧啧称奇声中,慢悠悠总结了一句经典:我们江津出生的聂帅都说了——江津是个好地方。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