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扫街”文/赵瑜 春天的周末,是被一碗小面唤醒的。 在重庆,小面馆可谓十步一哨五步一岗。我爱的是那家已经熟络了近十年的面馆。店面简陋,胖乎乎的老板娘打佐料时动作麻利、手指翻飞,家传秘法犹如中药配方;而模样严肃得像个知识分子的老板则是下面的好手,长长的木筷耍弄得像侠客手中的宝剑,在滚滚沸汤中腾越穿梭,令人眼花缭乱。食客们谁喜软点谁要“硬肘”,谁是“干溜”谁加牛肉,烂熟于心,不会出一丝一毫的差错。这是我的标准化早餐,我的那碗面,自然会有我不再重申但绝无差错的要求:少辣多麻,汤宽青重。清晨一碗下肚,全身暖和喜气。有时还躺在床上就想想心动,赶快出门,喜见这城市正在苏醒,大街上人声车声交织。朦胧的晨曦中,小面馆灯光桔黄,在腾腾的热气中抚慰着我的思念。 开心地给老板打招呼,像老友。认真看他煮面:普通湿润的一团水面,姜水、蒜泥、葱花、酱醋、辣椒、花生碎,芽菜打底,再挑上一勺雪白猪油。这边锅里开水冒泡,水沸煮面,煮到一半加一勺冷水,然后莴笋嫩尖儿,滚水里透透,一起出锅。哗,青菜的脆,小面的韧,佐料的香,汤水的鲜,奇妙地交织在一起。食客们和我一样热热闹闹地,端着这碗有仪式感的小面,欣喜美好春日的到来。 面馆所在这条街连接我的单位和家,上世纪90年代,我天天上下班要来回走四趟,对每个店家都熟悉。吃了这碗面,我一路慢慢走下去,感受春天不一样的烟火气。 街边有小菜场,很是热闹,蔬菜摊子的农妇热情招呼我:吃春菜,吃春菜,过季就没有了哟,菜特别新鲜,刚到的货。她面前是红红的香椿,绿油油的白菜苔,还有不常见的荠菜。我周末最爱到菜场逛逛,饶舌跟小贩讨价还价,看屠夫们把新鲜的排骨砍得叭叭响。此刻街坊们带着微笑,袋子里放着嫩绿的野葱头,雪白的春笋,红艳的辣椒,斜斜地伸出一枝油菜花,让人感受到来自田野的那种翠生生的气息。春天的菜市场,风景不一般。 路过理发店。这个理发店是我固定去的,三个小伙穿得花俏夺目,他们的手艺都不错,给阿姨们烫的发型卷卷都跟上潮流,回头客多。我往玻璃门里一看,有好几位顾客,三兄弟一人管洗,一人管吹,一人管染烫,手脚默契利落,有条不紊地忙活着,看来春天的人们更爱美。一走进去,那个发型师马上认出了我,亲热地叫着姐。我请他给我理了发,一边聊天,愉快的时光。店里音响里放着流行歌曲,活泼的市井声韵灌满整条街。 微信朋友圈里,南山的民宿桃花开了,图片里的山居院子打扫一新,绿植满眼,姹紫嫣红,茶席待客。打算扫街后上山一趟,去闻闻花香,听听鸟鸣,吃香椿炒鹅蛋,喝蒲公英炖肉汤,春天了,山野的香味不断诱惑我。 在我心中,家乡的春天最美:一山花朵,一城烟火。南山的春意盎然与都市的欣欣向荣并存,文化内里与繁华市景融合。这里有着山水之城最典型的风景,抬头可望青松翠岭,低头可见灯火万家。长江奔腾而过,穿越岁月生生不息。 这座城市,充满着包容,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与大气,天南地北的方言在这里沸腾交融,大街小巷里上演着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故事,而普通市民,就是故事的主角。从桃李芬芳的南山一锅麻辣鲜香,到流光溢彩的南滨路一支吉他弹唱,你我他,就是这座城市最美的风景。 (作者供职于南岸区文联)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