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济古桥又逢春文/易冬梅阳春三月,朱杨镇振兴社区沿河路的一间临街平房里,一群老少在这里集合,等待出发去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房间面积约五六十平方米,一块黑板,六七张长条桌椅就是全部家当,门口“正能量工作室”的牌匾不大,但很醒目。房子的主人公是今年85岁的何婆婆。 何婆婆给我打来了微信视频电话:“3月是学雷锋月,每一年,我都要讲雷锋的故事,也要讲利济桥的故事。” 听到“利济桥”三个字,我有些动容。早就耳闻,古桥人文历史厚重,看看古桥一直是我的心愿。 前不久,我专程到访了这座古桥。长约百米、宽约9米、高约25米的五孔卷洞桥横跨于清澈的溪流之上。走在桥面上,迎面而来的是古朴沧桑感。凹凸的石板路、凋落的石围栏似乎在述说川渝古道上这座古桥见证过川渝两地间曾经的繁华岁月。穿行于桥下的溪边田坎,抬头仰望,一万多块石板拼接镶嵌的古桥,十分雄伟壮观。 据说,古时的板桥场因没有桥,枯水季节,百姓就在水中石墩上搭木板通行。洪水一来,百姓只能隔水相望。清乾隆年间,乡邻们自发募捐,边募边建,至清道光年间竣工。因工时较长,大家是先认捐,再出资。其间,有个叫杨云普的富绅提出认捐中孔桥洞,这是五个桥洞中最大的一孔,所需资金很多。为此,他不惜变卖房产田产,甚至变得一贫如洗,也要兑现承诺。为了寓意乡邻们“利民济世”的美德,“利济桥”的桥名应运而生。 两百多年的风雨,古桥稳稳屹立,仍是两岸居民来往的重要通道。仁爱奉献的故事,传了一代代,不断增添着新内涵。 因为工作关系,我认识何婆婆有20年了,我记得第一次见到她的情景。彼时,江津关工委举行老同志担任留守儿童代理家长的启动仪式,何婆婆是镇关工委的老同志,刚出了车祸,小腿严重骨折,我估摸着她不会来参加仪式。不料,她缠着绷带、拄着双拐,在家人搀扶下,准时出现在活动现场。 何婆婆从接到“活路儿”起,顾不上伤腿,就开启了“战斗”状态。镇里420多名老同志当上了530多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她自己帮扶了60多个孩子。她常常自掏腰包,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并给他们讲人生道理,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奉献的含义。 每一次见到何婆婆,她总是精神头十足,丝毫看不出,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家人和朋友不明白何婆婆为何如此奉献并不求回报。她笑言:“我听着利济桥的故事长大,干了一辈子,退休了还想做点事,我关爱留守孩子也是在帮助他们的家庭。社会和谐了,我们家乡才会更好。” 岁岁年年,何婆婆帮助过的孩子们一茬一茬地长大成才了。其中的一些人去了外地打拼,无法照料孩子,不得不把年幼的孩子留在老家。有些人留在当地发展,闲暇时也会来帮帮何婆婆的忙。 因此,小镇的工作室里,每次总会见到新面孔,有孩子也有成年人,而何婆婆是不变的守巢人。 常听何婆婆对我讲,她和这些娃娃们感情深厚,只要一出门,小镇到处都有人叫她奶奶、婆婆、祖祖。 从何婆婆的微信视频里,我看到她领着孩子们行走于利济桥畔,一同护花护草,捡拾垃圾。老少志愿者穿着红马甲,脸上笑容灿烂。此刻,春天涌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作者系重庆江津区作协会员)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