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最美四月天,酥雨生百谷 文/艾晓林 谷雨之名,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撰的《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谷雨生。”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0°,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的乙位,一般在每年公历4月19日至 21日交节。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敲响了暮春的钟磬,将春光的余韵与夏日的序曲编织成独特的节气诗篇。 谷雨时节,气候特征鲜明。农谚云:“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迅速回升,降雨日益充沛,雨量显著增多,为农作物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滋养,恰似大自然给予农耕的深情馈赠。 谷雨,在农耕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汉代无名氏所撰《通纬·孝经援神契》说:“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 民间农谚亦云:“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 北方大地,正是播种玉米、棉花等春作物的黄金时机,农民们趁着土壤墒情良好,在广袤田野里翻耕土地、播种施肥,播撒下一年的希望;“谷雨下秧,大致无妨。”在南方,农人们弯腰弓背,熟练地将嫩绿的秧苗插入水田,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插秧图。与此同时,果农们忙着为果树疏花疏果、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菜农们精心加强菠菜、白菜、黄瓜等各类蔬菜的田间管理,及时除草、松土、追肥,只为确保蔬菜茁壮成长,每一片菜叶都承载着他们的辛勤与期待。 谷雨“三候”,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暮春自然画卷:初候浮萍始生:沉寂一冬的水面悄然泛起绿意,点点浮萍仿若碧玉散落,随波轻漾,为水面增添了灵动之美;二候鸣鸠拂其羽:斑鸠、布谷等鸟类活跃起来,它们欢快地抖动着翅膀,在林间穿梭、欢叫,奏响了一曲生机盎然的鸟鸣交响乐;三候戴胜降于桑:顶着华丽羽冠的戴胜鸟翩然栖落桑树枝头,与嫩绿的桑叶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和谐宁静的田园画卷。此时,桑蚕也进入了快速生长阶段,预示着养蚕人家即将迎来忙碌而充实的时光,每一片桑叶都将化为蚕宝宝成长的养分,编织出丰收的憧憬。 谷雨节气,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 清明祭黄帝,谷雨祭仓颉,这一传统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说,汉字是仓颉创造的。关于仓颉造字的过程,众说纷纭。《淮南子》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汉代高诱注释道:“苍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也。鬼或作兔,兔恐见取豪(毫)作笔,害及其躯,故夜哭。” 据记载,仓颉乃陕西白水县人,曾担任黄帝史官。最初,人们用“结绳记事”,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之事打一连环结。后来,改用刀子在木竹上刻符号记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方式逐渐无法满足需求,仓颉为此十分发愁。一日,仓颉跟随猎人外出狩猎,猎人指着地上各种野兽的踪迹,向仓颉讲解如何据此判断野兽的去向。仓颉深受启发,依类象形,创造出文字,“始作书契,以代结绳”。黄帝得知后,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彼时,天下正遭受灾荒,仓颉造字的壮举感动了上天,于是降下一场特殊的“雨”,落下数不清的谷米粮食。人们欢天喜地,感恩上苍的恩赐,便将这一天定为谷雨节。直至今日,在陕西白水县,每年谷雨都会举行“仓颉庙会”,人们虔诚地祭拜仓颉,表达对他的崇高敬意,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老的传统在岁月中延续,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 赏牡丹的习俗由来已久。牡丹作为“花中之王”,在谷雨前后盛开,故民谚有云:“谷雨三朝看牡丹”,因此牡丹又被称为“谷雨花”。在花卉之中,它是唯一以节气命名的花。洛阳牡丹,更是名满天下。北宋高承编写的《事物纪原》、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灌园叟晚逢仙女》以及明代李汝珍的《镜花缘》,都讲述了这样一个与武则天有关的故事:隆冬时节,大雪纷飞,武则天在上林苑与大臣们饮酒作乐。乘着酒兴,武则天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之;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上苑的百花慑于武后的威权,纷纷违时开放。唯独牡丹,傲然挺立,不为所动。第二天,武则天前往上苑赏花,满园繁花令她赏心悦目。然而,看到牡丹未开,她勃然大怒,下令将牡丹贬至洛阳的邙山,且永远不得开花。可牡丹一到洛阳,立即翘首怒放,花繁锦簇。这更激怒了武后,她又下令烧死牡丹。尽管枝干被烧焦,但到了第二年春天,牡丹反而开得更加繁盛。从此,洛阳牡丹声名远扬,古语即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从隋代开始,洛阳每年都会举办牡丹花会,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1982年,洛阳市决定将牡丹花定为 “市花”。1983年,洛阳市政府筹办了第一届 “牡丹花会”,2008年,该花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经国务院、国家文化部正式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节会,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成为洛阳走向世界的桥梁,也成为世界了解洛阳的一张亮丽名片,每年谷雨前后,洛阳城便沉浸在牡丹的芬芳与花潮之中,吸引着四海宾朋。 喝谷雨茶,堪称一件十分优雅的趣事。俗话说:“清明见芽,谷雨见茶”,谷雨茶又称“二春茶”。此时,气温适中、雨量充沛,茶树受虫害侵扰较少,芽叶肥硕柔嫩,富含茶多酚与氨基酸。茶芽经过清明时节的蓄势,在谷雨滋润下愈发肥硕,凝聚出一年中最为鲜醇的茶香。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写道:“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福建茶农至今仍保留着“开山采茶”仪式,头采茶需由未婚少女以红布包裹竹篓采摘,取其“天地清和”之意。谷雨当天上午采摘的鲜茶叶制成的干茶,茶农们往往留作自家饮用或招待贵客。他们在给客人泡茶时,会特意强调:“这是谷雨那天做的茶。” 奉上谷雨茶,已然成为接待贵客的一种尊贵礼节。因此,爱茶懂茶之人常常将谷雨采摘的茶叶精心珍藏起来。谷雨茶性凉味甘,具有清肝明目、祛湿排毒之功效。对于文人墨客而言,品谷雨茶更是一件雅事:苏轼以雪水烹茶,陆游以松火焙茶,在袅袅茶香中,实现了一场人与自然的时空对话。而在寺庙禅堂里,“茶禅一味”更是将品茗升华为一种修行,一盏茶中,蕴含着天地乾坤的奥秘,让人在茶香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谷雨时节的独特魅力,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他们挥毫泼墨,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晚春田园杂兴·其六》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谷雨田园画卷:在如丝似尘的细雨中,诗人悠然煮酒尝新,尽情欣赏着牡丹初绽、樱桃成熟的美景,不禁感叹春天的美好,深深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之中。“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唐代诗人齐己的《谢中上人寄茶》,生动地描写了谷雨前茶农们忙碌采茶的场景:在青山环绕的茶园里,茶农们双手不停,采摘着嫩绿的茶叶,那清新的茶香仿佛在山谷间悠悠弥漫,让人如临其境。明代唐寅的《牡丹图》:“谷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管画成图。平康脂粉知多少,可有相同颜色无。” 则一反传统咏花诗的庄重风格,以风流才子的独特视角,赋予牡丹市井气息,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谷雨,作为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诗意。这是一场天与人的神圣约定:生命的丰盈,既需要阳光的照耀,也离不开雨水的润泽;美好的生活,既仰赖自然的慷慨馈赠,更离不开人们的辛勤耕耘。当最后一滴雨落入泥土,布谷鸟的啼鸣渐行渐远,夏日的蝉声已在枝头酝酿,关于成熟与收获的序章,正缓缓拉开帷幕。在岁月和生命的轮回中,书写着永恒的希望。(作者为市作协会员)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