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一声晚报我的师文/罗毅我是《重庆晚报》的老读者、老作者,是这份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主旨的都市新闻纸的“铁杆粉丝”。40年人生长河,浪花朵朵。我见证了晚报的诞生,并伴随着晚报一路前行。多年来的“耳鬓厮磨”,我们从相识、相知到相爱,成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老友。 犹记198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那天,我换上了崭新的85式军装,和战友一起去逛白公馆、看渣滓洞,感受红岩英烈的英雄壮举……游走在熙熙攘攘的沙区街头,无意中见到了报刊亭中散发着油墨香味的《重庆晚报》创刊号。如春燕飞入千家万户的重庆首家都市报,让我眼前一亮。从此,晚报在给市民带来丰富资讯的时候,也给我提供了“舞文弄墨”、施展“才华”的舞台。 因为,刚刚入伍不久的我,正在自修新闻写作。得到部队首长和战友的大力支持后,我“初生牛犊不畏虎”,麻起胆子,向这家刚刚诞生的新闻纸投寄了稿件。 1985年5月18日,一辈子不会忘记的时间。我与战友吴明举合写的消息《不避江水急 奋勇救亲人 战士李建国荣立三等功》,发表在晚报上。捧读晚报,看到我手写的文字变成铅字,那真叫一个激动万分。 很快,《给战士带来佳音的人》《储才补习学校为部队培养人才》等“豆腐块”,相继在晚报亮相。更让我小小地“虚荣一把”的是,当年的12月7日,我独自采写的通讯《他们为山城腾飞战斗不息——再访解放军驻重庆某部工兵营》,在晚报上占据了较大的篇幅……报纸寄回千里之外的老家,父老乡亲还以为我在重庆当兵,顺便做了“战地记者”呢。 因为写作,我做出了些许成绩,得到了首长和同志们的点赞,有了人生亮色……若干年后,我由给晚报写“本报讯”的通讯员,成为“夜雨”副刊的“常客”。 一路写来,近百万字的散文、随笔、小说、评论,如清泉奔涌,在报纸和杂志上翻卷起小小浪花。当然,重庆晚报副刊仍然是我投稿的主阵地。让我感恩不尽的是,结集出版的两部散文集中,几乎有一半作品曾经在“夜雨”上“露脸”。连续三届,我喜获重庆晚报文学奖和特别贡献奖……是晚报,培育了我这个业余写手;是晚报副刊“夜雨”,浇灌了我的文学爱好。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然不再是报纸这个唯一。君不见,当下痴迷智能手机的“低头族”,何其多也。走在街头巷尾,还能见到几个读报人? 幸运的是,重庆晚报顺应时代潮流,与重庆轨道集团强强联手,让这张重庆人珍视的“老报纸”,融入了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随着飞驰的列车走进千万读者手中,再次焕发新机。 值此晚报创刊40周年大庆,回想我的写作经历,念及与编辑老师、与众多文友的交往,百感交集。我要深情地唤一声:重庆晚报,我的师长,谢谢您!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金融作家协会主席)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