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郑劲松:文学梦,在这里落地开花

2025-4-28 14:52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文学梦,在这里落地开花

文/郑劲松

新文化运动催生现代文学的崛起,报纸副刊作为载体功不可没,这是学界共识。尽管当下纸媒式微,文学早已不那么火热,但《重庆晚报》创办40年间,滋养着好几代读者,无数作家从这里起步,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于我而言,晚报更是让我——一个中文系学生文学梦最初落点的福地。

梦想总在童年发芽。奶奶是村里有名的“故事篓子”,能讲上千则民间故事。初中时就试着把奶奶讲的故事改写到作文本上,虽没印成铅字,但无疑也是很好的练笔。上大学时,街上报摊林立,周末总会去报摊翻读晚报副刊,这是与晚报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纯情年代,敝帚自珍。查阅早年剪贴本,第一次在晚报发表作品,是她创办十年的1995年。那时,我刚从贵州支教结束回到北碚。“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写作者的早期作品大多“重述”自己的生活历练。那年,我在晚报发表了好几篇关于支教生活的散文。

那时对文学如“初恋”般虔诚而“功利”。我一次次走向街头报摊,期盼着与自己的作品“相遇”。一旦看到,便迅速买上两份,嘴角露出笑意,步履瞬间轻快起来。大学老师曾分享过同样的喜悦:“那天下着雨,即使没伞,也敢光着脑袋走在雨中;那天骄阳似火,拿着那份有自己作品的报纸,自然会清风徐来,你会立马感到人生的美好!”文学遮挡生活的风雨,文学生出心灵的清风明月,谁说不是呢?

中文系师兄、著名作家张者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业余写作可,但写作不可业余。”副刊也必须“讲究”,不能简单“应景”。我深深铭记这样的教诲。那时的“夜雨”副刊上,常见本土的李钢、莫怀戚等名家,还会读到贾平凹、张贤亮等大师的作品,我虽“名不见经传”,却也学而时习之。晚报从来不薄新人。中国香港作家董桥散文走红的时候,我写了3000字的评论《董桥,这座桥》,真没想到,晚报很快以近整版的篇幅发了出来。文章发表当天,正好是晚报副刊作者会。晚报编辑与莫怀戚等“高谈阔论”,他说“今天,这崽儿的文章写得漂亮!”有人立即推我上前“就是这崽儿——郑劲松”。那一刻,我脸红了好久。

后来,我的文字又被晚报整版推出过好几次,所以,内心一直充满了虔诚的感恩。虽然一直处于业余写作状态,但晚报于我,于大多数作者,能让梦想落地开花,已是永远的心灵慰藉。

(作者系重庆散文学会副会长,西南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副馆长)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