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润物细无声文/大窗那年初春的一个傍晚,我一个人在杨家坪步行街淋雨,浑然不顾路人观我之眼神,只觉自在惬意。我从远郊来,文学虽有式微迹象,但我的内心依稀葆有浪漫情怀。在乍暖还寒的时刻,冥冥之中,总会意外得到一些温暖和慰藉。在耸立的金融中心大楼下,一个小小报刊亭出现在我面前,我买了一份《重庆晚报》,恰好那天的“夜雨”副刊刊登了以我的十五年生活写成的散文《铝城岁月》,是一个征文活动中的获奖作品,大约是主办方转过去的。我凝神看着自己的名字,那几个陌生又亲近的汉字,无比激动。那个雨夜,花草树木都生机蓬勃,所有建筑都熠熠生辉,我感觉过去的未来的岁月都活色生香。在报刊亭旁的一棵黄葛树下,我坐了很久,直到深夜,充分享受一座城市静谧之中的美好气息,我不再孤独,更加笃定了文学梦想。从此,开启了我和重庆晚报深刻的友谊。 有一段日子,我蛰居璧山来凤深山中,春秋冬夏,骑行或者步行途中,每有局促苦闷之中的灵光闪现,连缀成篇,尽管还比较粗糙,就迫不及待发给《重庆晚报》副刊,很快得到回音的快乐又鼓舞了我。仿佛打通了关节,源源不断地进行文学创作。晚报的编辑们和作者情感多有沟通,他们对文字的删减处理恰到好处。他们的温和谦逊,对重庆文学的满腔热情,对重庆文化的真诚挚爱,他们的无私付出,如同夜雨润物无声,常常令人感动。 不久,我因为文学调入中心城区。我常常从广厦城下行到邮电路,或者穿过黄桷坪老川美和电力高专两所大学校园,到一所中学去上班。徒步过程是我拍照和构思写作的好时机。那时,重庆发电厂正筹谋搬迁,我写作了关于两根伸入云霄相继停止工作的烟囱的散文:《物质留存和精神安慰》,在“夜雨”副刊发表,获得了首届重庆晚报文学奖。后来,我再获晚报文学奖和杰出贡献奖,有两次都是黄济人主席给我颁奖,我感受到温和从容的大家气息从他的手中传递了过来。后来我的诗歌、散文得以在《诗刊》《星星诗刊》《人民日报》《中国诗人》等刊物发表,都源于晚报“夜雨”的滋润和指引,给我不断攀登和前行的底气。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重庆新诗学会常务副会长,九龙坡区作协主席)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