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同行文/赵瑜晚报40岁了,而我给晚报写稿有30多年。 有位晚报忠实而优秀的通讯员:酷热的夏天,一顶旧草帽,一辆自行车,跑遍南岸大街小巷,他就是我爸爸,一名上世纪80年代末基层宣传干部的白描。每周有稿上,所以爸爸那些年都被晚报评为“年度优秀”,还时常飞来3块5块的稿费单。上大学时,我写了一篇《我的爸爸》,随手记了些他的生活趣事,结果不仅发表在晚报“夜雨”副刊上,还得了当年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这对一个文学新手是极大的鼓励,写作的激情如同踩上了风火轮,着迷地开始写写写,虔诚地把稿件装进信封,投到一个地址:市中区解放西路66号。 “解放西路66号”经常开副刊作者会,编辑与作者亲切恳谈,让人如沐春风。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次去开会,怯生生的,发现文朋诗友也很牛,像李钢、傅天琳、莫怀戚等名家老师,我年少时读他们的诗歌小说时遥想过他们的模样,谋面后才知他们其实活泼好玩、平易近人。方知晚报副刊如同一块巨大磁铁,吸引了我,也吸引了他们。开完会,编辑们给作者一人发一袋“高级”面包作为误餐,我带回宿舍和同学们分享,回味无穷。 写着写着,30多年过去了。岁月倏忽,一些快乐的副刊采风活动成了往事,我的编辑们有的退休了,有些文友早就停笔了,但我还一直给晚报副刊写稿,作为写作者的热情,我一天都没有消退过。 读晚报的文学作品,总让我产生错觉,仿佛这不是蜗居在床头的阅读,而是身处于一片枝叶茂密、花香扑鼻的森林。副刊的“夜雨”,淅淅沥沥,滋润着我的心,品尝物质以外的愉悦。 而给晚报写稿的过程,无疑是更快乐的:灵感在大脑间轻轻滑动,长句短句那么妥帖地温暖着眼睛。琐事烦恼在这一刻离我远去,我自得其乐,漫游在我的文字里。 重庆晚报40岁了,深情祝福她生日快乐。40年的每一版,见证和记录着中国改革开放在重庆这座英雄城市的伟大实践,从城市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到百姓生活变迁的点点滴滴,可谓一本气象宏大的“重庆日记”;从纸与笔、铅与火的传统报纸,发展成数与网、智与云的新媒体,凝聚着几代编辑与作者的心血。40仍少年,愿晚报随着轨道列车提速传播质效,我也将继续当好作者和读者,一路同行!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散文创委会副主任、南岸区文联主席)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