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与诗罗稀阳 重庆移通学院新闻采写产业学院指导教师:杨洛我与阅读的故事,始于一本《唐诗三百首》。 小时候,我总喜欢抱着它,翻来覆去地读。那些诗句仿佛有种奇妙的魔力,把我拉进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让我感受到志向与奋斗的力量;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让我体会到家国情怀的沉重。尽管当时还不完全懂得其中深意,但文字仿佛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促使我去探索、去体悟。 在不断阅读中,我对诗歌愈发着迷。上高中后,模仿诗人写作成了我的乐趣。 有一次,学校组织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诗歌比赛。班主任点名让我参赛。那晚,我翻阅了不少书籍,尤其是关于革命历史的书籍,那些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红色文化的洗礼,以及历史长河中涌动的奋斗和牺牲,这些都让我深感触动。我想起了家乡的红色历史,想起了祖辈们用鲜血铸就的历史,想起了那一面面在风中飘扬的五星红旗。我决定将这些记忆与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写下了我的诗——诗里有铁血的决心,也有温暖的希望。 出乎意料,那首诗获得了区级一等奖。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文字原来可以这样打动人心。 进入大学后,我加入了创意写作学院的诗歌工坊。起初,我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觉得辞藻华丽、意象丰富便是好诗。直到一次课堂,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顿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那堂课,老师带我们阅读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的《十三种观察黑鸟(直译,有的译为乌鸫、黑鹂、乌鸦)的方法》。 他说:“很多同学的诗就像散落的拼图碎片,单看每个片段都不错,但拼在一起却没有完整的图案。” 这句话让我愣住了,我翻看自己曾经的诗作,确实读起来零散而模糊。 后来,我开始按照老师教给我的方法去阅读诗歌。每一次翻开书页,我不再仅仅关注诗歌的情感与语言,而是尝试去理解其中蕴藏的逻辑与结构。 我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读一首诗——不仅是文字表面的情感流动,也要深入探索诗歌背后的思想与意图。正是在这样的不断阅读中,我逐渐掌握了“拼图”的技巧,领悟到真正的诗歌不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情感与思想的真实表达。每个细节、每个意象,都必须在诗歌的脉络中得到合理的安排与升华。 暑假期间,我在一家餐馆打工。一次午后,一位母亲推着婴儿车走进来。她坐在角落,一手搅着汤,一手轻轻摇着婴儿车。她看向婴儿车里熟睡的孩子,眼神中满是柔和与疲惫。她搅汤的动作一圈又一圈,像是不厌其烦地安抚着孩子,也安抚着自己。 这个场景让我久久难忘。回到宿舍,我提笔写了《圆圈》,用勺子划出的圆圈、婴儿车轮子旋转的圆圈和眼神中荡出的圆圈,串联起一位母亲的焦虑、隐忍与爱。 圆圈 午后的光,沿着窗棂落下, 像一条沉默的河。 她推着婴儿车,轻轻走进来, 坐在角落,背倚着安静。 一手搅着汤, 一手摇着梦。 勺子在碗中划出圆圈, 一圈,又一圈, 像时间没说完的话, 轻轻打在心上。 婴儿车的轮子也悄悄旋转, 仿佛回应着母亲掌心的节奏。 她低头望着孩子, 眼中是一潭柔光, 微波荡漾,映出疲惫。 空气仿佛凝固, 那一刻,世界静下来, 只剩下这些圆圈 ——在搅动、在安抚、在爱里旋转。 她用圆圈 撑起一个世界的样子。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情感的提炼和生活细节的捕捉。老师却很看好,点评:“这首诗情感饱满,结构清晰,文字温暖而克制。” 阅读,让我学会了从生活的细节中汲取灵感,而这些灵感,恰恰来源于我对身边事物的感知与体悟。 小编点评 从“读诗”到“写生活”,从《唐诗三百首》到原创诗歌《圆圈》,小作者的阅读与写作的故事真挚动人,充满生活趣味,让人也禁不住想多看几本经典书籍,再去生活中体悟一番。 编辑:杨雪 美编:钟柳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严一格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