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殷强:石盘上的步道

2025-6-22 11:29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石盘上的步道

文/殷强


我的老家,深藏在渝东北群山褶皱里一个偏远的村庄。山高坡陡,地势崎岖,每年随父母归乡的路途,总如一场小小的跋涉。记忆深处,必经一块硕大的石盘。每当微风拂面,那块石盘,以及石盘上蜿蜒的步道,便清晰地在脑海中浮现。因为,那里承载着我对爷爷最深切的怀念。

相传,那块石盘是女娲补天时遗落在人间的灵石,历经岁月洗礼,静卧于此。爷爷曾讲,我的祖上是在“湖广填四川”时期迁徙至此。当曾祖跋涉到石盘前,眼前豁然:石盘前,小溪潺湲,清澈见底;石盘后,小山伫立,绿意盎然;山石之间,一块空地平整开阔。曾祖一见倾心,便在此落脚,建起川东风格的木房。从此,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才有了爷爷、父亲、伯伯等一大家人。

几十年来,石盘早已成为爷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在石盘上晒谷子、晾粮食、铺被子,十分便利。同时,石盘也是家里通往外界的必经之路,虽没有步道,但爷爷这辈人在石盘上走了几十年,早已熟悉每一处凸起与凹陷,即便没有步道,也能行动自如。

父亲十六岁那年,通过招工去修湘渝铁路,后来被安排在乡镇工作。我自幼就在场镇长大,每次跟着父母回老家,经过石盘时总是提心吊胆。没有步道的石盘表面光滑,但我走在上面总是小心翼翼,双脚打滑,几乎每次都会摔跟头。这让年逾古稀的爷爷默默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爷爷年轻时一场久咳未愈,渐渐熬成了“肺气肿”。即便如此,他一手竹器编织手艺依旧精湛。背篓、簸箕、竹盖……寻常农家的竹器他都信手拈来。每逢赶集日,他背着自己精编的竹器到镇上售卖,换来的微薄收入,总是最先补贴家用。只是,每当他俯身编织,沉重的喘息便如拉风箱般艰难。或许是深知自己身体每况愈下,为了让孙子下次回老家不再摔跤,爷爷毅然放下手中的竹器活儿,拿起工具,决心要在石盘上凿出一条步道。

那是1995年的严冬,天空飘着淅淅沥沥的雪花,家家户户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忙碌。爷爷却不顾凛冽的寒风和病痛的折磨,在冰冷的石盘上,手持铁锤和铁钎,一锤一凿,叮叮当当,每天坚持劳作两个多小时。铁器敲击石面迸出的火星,是灰暗冬日里唯一的亮色,也是他心头不灭的念想。经过四十八个冬日的努力,一条长逾两百米、八十余级的石梯,终于倔强地爬上了光滑的石盘。

1996年春节,我跟随父母回老家。踩着那新凿的、略带粗糙棱角的石梯,一步,一步,稳稳当当地走到了老家门前。爷爷倚在堂屋的门框上,嘴里叼着那杆熟悉的“叶子烟”,烟雾缭绕中,望见安然而至的孙子,那布满皱纹的脸上,终于绽开了久违的、如释重负的笑容。

然而,春节刚过,爷爷的肺气肿恶化为肺心病,在老家那间木屋里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浑浊的目光似乎仍望向老屋外,喃喃自语:“那石梯……要是再多凿几步……走起来就更顺当啰……”

如今,老家修建了村道,直通家门口,石盘上的步道渐渐少有人走。但每次回到老家,我总会踏上那条石盘步道——因为那里,是爷爷用爱与牵挂铺就的“防摔”之路。

(作者单位:重庆市广播电视局)


        编辑:杨雪

        美编:钟柳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