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拒绝“问题生”■李芳一个平常的周末,我意外收到一条祝福短信。这让我想起了十年前那个“桀骜不驯”的小男孩。初中的他学业平平,我恨铁不成钢地教育他时,最爱说的口头禅,他现在都还记得——“你还想不想读高中?”初中毕业他没有考上高中,但现在的他,当过兵,入过伍,成了一个正能量满满的大男孩。 我不由得想,我该如何教育我现在的学生呢?考上高中,考上大学,就是最好的出路吗?我想,并不是这样的。每一朵花,有不同的花期,也许还有不会开花的参天大树! “不开花”的独特价值 人的成长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人生轨迹各不相同。学生不是教书生涯中赚取荣誉的道具,他们是鲜活灵动的生命。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生命都昂扬向上,才是师者的职责。 我如今任教的班级里,有个小男孩,作业书写潦草无法辨认,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在近期举办的校运会上,我重新认识了这个孩子。瘦瘦小小的他,羽毛球却打得很娴熟。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特别懂得照顾初学者的感受,总能给予同伴温暖的鼓励。 我不禁想到,练出这样的球技,需要多么强大的毅力啊!而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远比试卷上的分数更加珍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我想说的是,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千差万别的有个性的世界。每棵幼苗都有其独特的生长姿态,关键在于教育者是否具备发现的慧眼,精心呵护这些生命,走进他们独特的个性世界,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给予悦纳和鼓励,予以延伸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在爱的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 优秀的标准是什么? 作为教师,很多时候是无法确认哪位孩子是“优秀的”。 那优秀的标准是什么?正如人们永远无法把水珠从水里挑出来一样。爱因斯坦被老师认为“愚钝”,却提出了相对论;达尔文因贪玩厌学被父亲责骂“游手好闲”,却创立了进化论;牛顿小时候学业平平,却发现了万有引力。 北京十一学校李校长说:“教育不能像工厂流水线那样标准化生产,我们要理解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各不相同。”该校推行的“特殊潜能生”培育项目就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理念:也许不会绽放耀眼的花朵,但终将长成撑起蓝天的栋梁。 培育“参天大树”的土壤 我的班上还有一名沉默寡言的女生,叫小希。她在午休前短短十分钟内就画出了一张我的自画像,惟妙惟肖,我震惊了。发自内心地羡慕拥有这样技能的人,想喊一声老师的心都有了。 教育的责任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的人不仅体现在学业知识的增长上,更重要的是德、智、体、美、劳的均衡发展。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是要让每一颗种子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方式,每一颗种子都需要教育者以责任为养分,寻找适宜的土壤。 教育者的责任在于不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学生。把老师比作园丁,我想不是想表达老师有多辛苦,而是希望老师能像园丁一样,“知时节,懂物性”,不会要求所有的花花草草都长一样高,开一样的花,结一样的果。 教育是一场与生命对话的旅程,是一场静待花开的修行。那些曾经被贴上“问题生”标签的学生,可能在军营里淬炼出坚毅品格;那些作业潦草的学生,或许正在运动场上锻造着团队精神;那些沉默寡言的学生,也许正用画笔描绘着内心的宇宙。 放下“唯分数论”的标尺,卸下“整齐划一”的期待,给教育一些松软的土壤,让教育的园地里万物生光辉,或绚烂如花,或挺拔如松,或坚韧如竹。 让我们一起守望教育,静待生命绽放的千千万万种可能。 (作者单位:西大两江实验学校) 编辑:杨雪 美编:张展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周圆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