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他感到孤单——万州,守护战鹰之魂的岁月深情特约撰稿 李晓 库里申科 苏联空军志愿队,左一为库里申科 魏映祥和母亲谭忠惠 魏映祥擦拭库里申科铜像 万州人民给库里申科铜像献上花圈 透过香樟树的婆娑枝叶,一座中俄双语铭刻的汉白玉墓碑出现在眼前,阳光给墓碑前方的半身铜像镀上了一层金色。 这里是重庆万州城的西山公园,林木苍苍,花团锦簇,始建于1925年的公园至今已百岁高龄,它是一座城市呼吸的肺叶,是万州人心里的宝贝。 71岁的魏映祥用棉布仔细擦拭着墓碑与铜像,他坚持了48年,动作轻柔,目光关切。 墓碑与铜像的主人,名字叫格里戈利·阿基莫维奇·库里申科,他是苏联空军志愿队大队长,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库里申科率领苏联空军重型轰炸机编队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寇,最后英勇牺牲,长眠于长江之畔的万州。 1958年,库里申科的墓地从万州白岩书院迁移到西山公园。时年31岁的谭忠惠在公园从事绿化与清扫工作,她是魏映祥的母亲。从那年开始,谭忠惠坚持守墓祭墓,直到1977年退休,由儿子魏映祥接替母亲的工作。母子接力守墓,守护一颗来自异国他乡的英魂。 而今,英雄长眠的墓地外,是三峡工程竣工后烟波浩淼的平湖,柔波宛如亭亭玉立城市的裙边,万州成了一座湖城。西山公园里的钟楼,建于1930年,在悠扬的钟声里,一座城市发生了沧桑巨变,长眠于此的英雄,见证了他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城市繁华,静美生活。 母亲守护 为了那长眠的“战鹰”不孤单 “重庆大轰炸”惨案震惊中外,1939年6月9日,一个庞大的重型轰炸机机群在成都太平寺机场降落,率领这个机群来到中国的,正是时年36岁的苏联空军少校库里申科,其机组成员大多来自苏联空军第3航空旅。 苏联空军志愿队既参加作战,又担负着训练中国空军的任务。库里申科飞行大队的驻地位于成都南郊太平寺机场,每天清晨开始教学训练,库里申科对飞行技术倾囊相授。看到战火中饱受灾难煎熬的中国人民,他感同身受,强烈地渴望投入到战斗中去。 10月14日,库里申科率队突袭日军汉口机场,重创日军,但在返航途中遭敌方拦截,其胸部和左肩中弹负伤,所驾轰炸机一侧发动机被击中。为了保护战机,库里申科放弃跳伞,为避免飞机在城区降落带来的人员伤亡,他毅然选择在长江江面迫降,两名战友游上了岸,负伤的库里申科却被江水卷走,壮烈牺牲。 得知消息,万县(现重庆市万州区)群众自发沿江寻找,18天后,终于在一个叫猫儿沱的礁石缝里找到了他的遗体。万县人民按当地风俗为烈士举行了葬礼,并在太白岩下白岩书院为他修建了一个小型长方形烈士墓。1958年,万县人民决定把幽静的西山公园作为库里申科烈士墓园,并举行了隆重的迁葬仪式,库里申科的妻子塔玛拉和女儿英娜来到万县扫墓。万县人民的友爱,令母女俩感动不已。 童年的魏映祥,看到谭忠惠擦拭墓碑与铜像,问道:“妈妈,这里埋的是哪个?”谭忠惠告诉了他库里申科的英雄故事。谭忠惠说:“娃娃啊,他是为我们中国人民牺牲的,他是一个外国人,老家不在这儿,我们不要忘了他,要多陪伴他,不要让他在我们这里感到孤单。” 一年四季,谭忠惠的身影就出现在公园墓地间的苍松翠柏间。后来,她又带头在墓地四周新植了香樟树。现在,高耸云天的香樟树庄重浩大。 儿子接力 践行一个万州人的缅怀与致敬 1977年,50岁的谭忠惠办理了退休,24岁的魏映祥此时刚下乡返城,小伙子想到罐头厂或飞亚企业公司上班,他觉得母亲在公园的工作单调、平凡,他想干一番事业出来。 一天,谭忠惠带儿子到西山公园散步,灼灼晚霞,让库里申科的墓地与铜像流光溢彩。谭忠惠指着墓碑与铜像问:“娃娃,你不来这里工作,我不放心,我对他许下的心愿岂不是要成为空话?”魏映祥看到,母亲说这话时眼圈红了。 魏映祥何尝不理解母亲对英雄的感情。一个狂风暴雨之夜,母亲从床上惊起,带上父亲跌跌撞撞地冲向公园,在电筒光里,看见黄葛树的一个枝丫被狂风折断披挂在墓碑上,母亲和父亲赶紧把枝丫进行了清理才一身湿透地回了家。 20年来的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家里的日子即使再清苦,母亲也要准备祭品、带上家人来到墓碑前,请长眠的英雄“吃”上一口亲手做的饭菜,感受一下节日里的烟火气。 “妈妈,我答应你,去公园,继续做你的工作。”母亲欣慰地点头,魏映祥从学徒工做起,一直做到万州园林绿化管理处的副主任。魏映祥,践行着他对母亲的承诺,践行着一个万州人对异国他乡灵魂的缅怀与致敬。 年幼时,母亲就教魏映祥唱一首歌:“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陡峭的崖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这首歌曲叫《喀秋莎》,这也浓缩着人们对这些援华的苏联战鹰的深厚感情。 清晨六点过,魏映祥便一头扎进西山公园,一边哼着这首苏联小曲,一边摆弄起花卉盆景。浇水、除草、修枝、松土……悠扬的曲调回荡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缓缓诉说着一段远隔天涯又近在咫尺的深厚情谊。 每到传统节日,魏映祥便带上祭品叫上家人来到墓园祭奠。 魏映祥与父母亲的房子离公园很近,步行到墓园不到10分钟。谭忠惠退休后,只要在家,每天雷打不动要去墓园,重复几十年来的动作:擦擦墓碑铜像、拣拣枯枝残桠、面对墓碑说说心里的话。母子俩早已把库里申科当成了亲人。 深情对话 让中俄两国的情感紧紧相连 1989年10月,万县举行库里申科牺牲50周年纪念活动,库里申科的女儿英娜带着女儿别列谢多娃前来参加。1958年给父亲扫墓时,英娜还是一位大学生,再回到这里,她已经52岁了。英娜站在父亲的墓碑前,泣不成声:“感谢热情的万县人民,将我父亲的墓园修整得这么完好。我们俄语中有一句话叫——谁也不会忘记。”在万县,英娜、别列谢多娃第一次听到了魏映祥母子俩守墓的故事,感激不已。 2010年,魏映祥通过央视《等着我》节目与别列谢多娃视频再度连线。屏幕前,他抚摸着墓碑说:“请放心,我们一直守着您的外公!”别列谢多娃哭成了泪人,这场跨越三代人的对话,让中俄两国的情感紧紧相连。 谭忠惠老人80岁后,摔倒了两次,后一次特别严重,做了手术,髋部安装了钢钉,先坐轮椅,后卧床不起。老人85岁的一天,魏映祥用轮椅推着母亲来到了墓园,看见墓碑,母亲老泪纵横。这一次,是告别,也是再见。告别,是余生不能再来墓园了;再见,是等待着另外一个时空的相遇。 2018年,91岁的谭忠惠过世。临终前,老人仍然放不下这陵墓,拉着魏映祥的手嘱咐:“儿啊,要记得我们守这陵是为啥,我们世世代代都得对得起烈士啊……”母亲去世后,魏映祥来到墓碑前,轻声说:“妈妈走了,妈妈来见你了……” 绵延激荡 为了这忠义之城的灵魂重量 魏映祥工作勤奋踏实,期间考上成都的一所学校学习园林设计,后来成为高级园林工程师。1993年,魏映祥凭借出色的园林绿化技术,被外交部选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两年后,魏映祥出色地完成任务,领导准备为他安排待遇优厚的工作,外地有单位也高薪聘请他,都被他谢绝了。他说,我的根在这里,离开公园和墓园,我就要枯萎。 在魏映祥的努力下,烈士的长眠之地变得更美,西山公园被国际山茶协会评选为国际山茶花公园。万州老城的白岩路,高楼林立,连绵梧桐如伞撑起荫凉,被重庆市评选为最美街道,万州滨江新城特色各异的园林绿化,也倾注了魏映祥的心血。 2014年,魏映祥退休,他依然每天早早地醒来,出门步行去公园。在墓园,熟练的动作一气呵成:修枝、擦灰、扫尘,围着墓园和铜像转上几圈。 万州人民对库里申科的感情,江水一样绵延不息。一群群学生,带上家长和老战士来到库里申科烈士墓园,听魏映祥一遍遍讲英雄的故事,把珍爱和平的种子播撒在更多人的心里。 今年71岁的魏映祥说:“我们要守护和平的梦,更要守护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这母子之间时光漫漫地相守,守护的是和平与友谊、缅怀与感恩,传承的是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 编辑:侯琪琳 主编:陈广庆 策划:胡万俊 总值班:严一格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