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米渝守着“弃书库”25年 ▲门口立着弃书库的门牌 在互联网浪潮下,网红打卡地不断涌现。重庆有一家仅10平方米的“弃书库”,以独特的“凌乱美”风格走红社交平台,吸引众多年轻人拍照打卡。这家小店由77岁的王米渝悉心守护了25年,店内层层叠叠堆满旧书。从谋生之所到网红地标,这家小书店究竟藏着哪些故事?今日,重庆晚报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名有深意 取自司马迁的“人弃我取” 7月1日,重庆晚报记者在渝中区中兴路收藏品交易市场楼下,找到了这家名为“弃书库”的书店。小店门头,一幅墨色大字“弃书库”十分醒目。10平方米的店面,真正可供落脚的空间不足3平方米,旧书将店内挤得满满当当。 初见王米渝,他穿着洗得泛白的蓝色短袖,花白的长发自然垂落肩头。在狭窄的书墙缝隙间,他动作利落地转身,说话时中气十足。交谈中,王米渝展现出健谈亲和的一面。他告诉重庆晚报记者,自己今年77岁,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自2000年3月起经营“弃书库”,至今已有25个年头。 “当初生活所迫,为了家里有口饭吃。”问起开店的缘由,王米渝的回答朴实得没有一丝修饰。那时,旧货市场深处这个不起眼的位置,成了他糊口的起点。未曾想,这一守,便是25年。每日朝九晚五,风雨无阻,王米渝笑着对重庆晚报记者说,自己患上了“旧书精神疾病”。“旧书就是一味药。”他声音洪亮,眼神清澈,“医治我们心灵的创伤。” 据重庆晚报记者走访了解,“弃书库”的书店名字也是有由来的:其一,取自太史公司马迁的“人弃我取”——架上堆积如山的二十余万册书,都是他人搬迁离弃或书友交换的;其二,是他对书籍“不离不弃”的承诺;其三,谐音重庆话“去书库”,透着山城人的直白爽朗。 书不标价 给多少钱全由读者自己定 重庆晚报记者走进店内,狭小的空间让人难以转身。靠右边书架立着一把老旧木梯,这原本是王米渝为充分利用上层空间想出的办法。谁也没料到,读者们赋予了它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高尔基的知识阶梯”。这个无心之举,反而让这架普通的木梯成了书店最具标志性的元素。 书店内旧书层层堆叠,看似杂乱无序,实则是无数读者经年累月亲手挑选、摆放形成的独特风景,诠释着别具一格的“凌乱美”。王米渝告诉重庆晚报记者,他始终秉持“读者的书架,读者做主”的理念,对此颇为自豪。这种未经雕琢的真实感与蓬勃的生命力,吸引了众多摄影师的目光。2019年书店人气最旺时,店外常常排起长队,人们甘愿等候一两个小时,只为走进这间小店,在满室书香中留下一张充满人文气息的照片。 王米渝分享,经营书店二十余载,让他收获了三重馈赠:其一为养生,二十多年来他身体硬朗,从未踏入医院;其二是养智,在与读者的交流中,知识不断碰撞交融;其三在于养“财”,无关金钱,而是充盈内心的精神财富。 “店内皆同学。”王米渝向重庆晚报记者感慨道,不管是80岁的老翁、3岁的幼童,还是学生、工人,进店的人都能一起挑书。在他看来,在书籍面前人人平等。秉持着这样的理念,王米渝采用了独特的经营方式:店里所有图书都不标价格,给多少钱全由读者自己决定。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一本书都能找到真正需要它的人,充分发挥价值。 书店内,音乐、美术、文学类书籍占了大头。王米渝总戏称自己是“旧书的保管员”,在他看来,自己不过是给那些曾无人问津、四处漂泊的旧书,找了个落脚的家。 买书者说 旧书是等待雕琢的璞玉 据重庆晚报记者走访发现,这家小小的书店承载着无数顾客的爱书、惜书之情。一位来自江浙的创作工作者,在店内相中一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破旧笔记本。在店主王米渝看来,这本笔记本质朴陈旧,价值不过20元,对方却坚持支付88元。面对王米渝疑惑的目光,顾客诚恳解释:“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老物件,是我感知那个时代精神内核的钥匙,对创作而言意义非凡。” 这番话让王米渝想起另一位顾客的精妙比喻:旧书如路边的石头,有人视其为无用的绊脚石,有人却将其当作等待雕琢的璞玉——书籍的价值,终究取决于阅读者能从中汲取多少精神养分。 王米渝向重庆晚报记者分享,曾有位同样年过七旬的同行打趣他,笑称他“困守书堆”,如同只知“读万卷书”却未“行万里路”的“跛脚”之人。面对调侃,王米渝却从容笑道:“等哪天关了店门,就陪你走遍山河。”在他心中,甘愿被满室书香“囚禁”:“每天泡在书堆里,每一本书都是我的老师。”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这些承载着知识与故事的旧书,都能在爱书人的手中焕发新生,真正实现它们的价值。 关于“弃书库”的未来,王米渝早已思虑清晰:求名,则捐;逐利,则售;盼传承,则寻一位志同道合者,接续薪火,做成“百年老字号”。“80岁前细细想,80岁后踏实做”。他目光投向层层叠叠的书山,语气笃定,“还是想奔着百年去。” 网友声音 精神好富足的爷爷 @开心心理疗愈陪伴:不知道为什么,我看爷爷说话,感觉他的灵魂在发光。 @无意:书中自有黄金屋,如果要真的论书籍的价值,那就是无价的,有价的是纸张,而不是纸张上的文字。 @噔噔:好感动,精神好富足的爷爷,每一个看书的人看到都会热泪盈眶的,“百年无废纸”“进店皆同学”“让每一本书发挥它的价值”好理想主义,爷爷真的像一滴雨水,滴在我贫瘠的土地上,滋养我正在不断挣扎的希望。 记者手记 守护城市里的书香 在“网红”“打卡”“流量”喧嚣不止的时代,“弃书库”与77岁的王米渝宛如一方沉静磁石。年轻人们纷至沓来,拍照留念后又匆匆离去,只留下转瞬即逝的热闹。而王米渝却始终如一,每日在十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在浩瀚“书海”中寻觅时光沉淀的珍贵书籍。 店里旧书堆得杂乱,却成了独特风景,那是读者共同创造的诗意;让读者自己定价,是王米渝对读者的信任;想把书店做成百年老店,是他对文化的坚守。王米渝说“书能医心”,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一味良药?在这十平方米的小店,他守了25年,用这份坚持对抗浮躁,守护着城市里的书香。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蒋婷 摄影报道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