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木”上的沟通艺术江双珊 重庆八中渝北校区教育如同在平衡木上行走,每一步都需要精准的拿捏——过于严厉可能挫伤学生的热情,过分宽容又可能失了规矩。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正是在这微妙的平衡中展开。 以“情绪优先”原则化解危机 我们班有个比较敏感的女孩,小学时因为外号受过霸凌。有一天,班上同学又喊她外号,她情绪崩溃,冲到走廊尽头边站着。路过看到的同学吓坏了,赶紧跑来告诉我。 我没有慌,走过去用重庆话轻松地说:“快下来嘛,你恁个大个人,摔下去啷个办?”她愣了一下,马上就被我牵着走下来了。同学们也笑了,气氛一下子松了。后来,我单独和她聊了一个小时,才知道她那天生理期,加上学习压力大,情绪特别脆弱。我让她妈妈先接她回家休息,第二天再慢慢谈。 方法提炼: (1)"冷处理"姿态:用轻松自然的语言(如方言)降低冲突张力,避免学生因被围观而激化情绪,同时暗示其他学生淡化事件。再加上后续其他班的同学耳闻此事,我也教了她一招“打死不认”,任凭他们怎么说,也只能是空穴来风。所以有效地将此事控制下来,班上也没有一位同学用此事开玩笑。 (2)留足缓冲空间:不急于现场说教,先确保安全,再通过一对一谈心挖掘深层原因(如生理期、学业压力)。谈心的最大目的是要告诉她正视自己的情绪,你有情绪很正常,老师也会有情绪,但我们最终还是要战胜情绪,不能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3)家校协同:及时联系家长接回,传递"解决问题而非追究责任"的态度。另外,也是担心事发当天难免人多嘴杂,若有流言蜚语,往伤口上撒盐,情况就不可控了。 用“情绪转换”实现教育升级 这个故事主人公是个脾气冲性格鲜明的男生,有次因为说脏话惹了事,我处理时,他态度特别不端正,而且狡辩。我当时火气上来,大声训了他几句,他也没有调整。最后回到教室,同学们都在看电影,我深吸一口气,调整自己的情绪后,平和地又和他谈话一个小时,最后,他说:“江老师,我今天还是很有收获的,我觉得自己放下了很多。”第二天晚上,我借机召开微班会,分享自己的感受,学生更加体谅老师。 方法提炼: (1)从对抗到倾听:初始严厉制止后主动调整情绪,通过态度缓和引导学生表达真实想法。 (2)公开转化契机:将个别事件转化为全班教育案例,适当展现教师真实情感,引发共情。 (3)构建正向反馈:学生观察到教师处理问题的诚意后,会主动增强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以“动态策略”应对复杂问题 我们班有个男生,行为习惯不佳,上课捣乱、破坏规则是家常便饭。一开始,我让他写检讨,结果他写成了“流水账”,没深度没灵魂。后来,我改成让他背古诗词,虽然很折磨他,但行为照旧。最近,我换了个方法——让他每天晚自习前来我办公室,做10分钟冥想。 出乎意料,他更能静下来了,甚至在运动会期间比较浮躁时也会主动找我:“江老师,我可以来做冥想吗?”现在,他虽然还是会犯错,但至少愿意尝试控制自己了。 方法提炼: (1)阶梯式干预:根据效果迭代措施(检讨→背诗→冥想),保持教育手段的灵活性。 (2)自我决定理论(SDT)的实践:用文化浸润(诗词)和心理调节(冥想)替代单纯惩戒,指向行为背后的自控力培养。对行为习惯不佳的学生,从“外部控制”(写检讨)转向“自主支持”(冥想选择),满足其自主、胜任、归属三大心理需求,更能激发内在改变动力。德西和瑞恩的经典研究证实,这种策略对长期行为改善更有效。 (3)接纳教育局限性:承认学生问题的反复性,保持“策略储备库”更新,如结合体育消耗精力、任务驱动等。 教育的平衡,往往藏在这些细微的相处之道里——当学生站在情绪的悬崖边,一句轻松的方言能让他们体面地“走下来”;当师生陷入对峙时,老师的一句“我也急了”反而能打开紧闭的心门;当惩戒失效时,10分钟的冥想可能比千字的检讨更接近问题的核心。 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沟通,既要有不让学生“下不来台”的智慧,又要有敢于“示弱”的真诚,更要有“因时而变”的弹性。因为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一场你输我赢的较量,而是一次次共同寻找平衡点的旅程。 这种平衡,让我们在坚持原则时保持温暖,在给予自由时把握方向,携手浇灌每一株幼苗的茁壮成长。 编辑:杨雪 美编:钟柳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周圆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