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制作熠熠生辉的烧箔画吗?7月28日,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西车辆段团委联合重庆晚报·厢遇共同主办的“橙C沙龙·青年夜校”系列活动之烧箔画体验活动,在重庆西车辆段劳模工作室圆满举办。25名青年职工在“金属”与火焰的艺术中,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到“精益求精”的古今匠心。 千年技艺的现代回响 7月28日上午,25名青年职工围坐一堂,指尖轻触金箔,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千年技艺与铁路工匠精神熔铸成一幅幅流动的画卷。 活动开场,职工们有序签到、领取防护装备,眼神中满是对传统技艺的好奇与期待。 老师走上前,开启知识讲堂:“烧箔画起源于唐代,以金箔为笔,通过加热、粘贴等工序,让金箔在纸面上绽放出璀璨的光泽。” 老师介绍烧箔画的历史,从起源发展到金箔的特性,生动的讲解让大家迅速沉浸其中。在展示经典作品《千里江山图》的局部时,细腻的纹理、璀璨的光泽引得众人惊叹,也对即将开始的创作愈发期待。 在安全操作示范环节,老师特别强调:“烧箔需耐心,温度过高易焦,力度不均则箔裂。这与我们检修车辆时‘毫厘必较’的态度如出一辙。” 重庆西车辆段团委书记邬富强也在旁强调:“一定要小心,要注意安全!烧箔画和车辆检修一样,都是‘毫厘之间见真章’。” 协作中的温度与精度 进入制作环节,青年职工们两两分组,有的负责勾勒图案,有的专注粘贴金箔。 检修车间的刘晓羽和熊增珍默契配合,熊增珍用铅笔在宣纸上勾勒出“C70”车辆轮廓,刘晓羽则手持镊子,将金箔小心翼翼地贴于线条之上。 “金箔太薄了,手一抖就破!”刘晓羽屏息凝神,额头沁出细汗。 熊增珍见状,轻声安慰:“别急,咱们慢慢来,就像平时检修转向架一样,稳住就是技术。” 经过两人协作,一幅以“铁路货车车辆”为主题的烧箔画渐露雏形,“金属”光泽与车头线条相映成趣。 粘贴烧箔时,薄如蝉翼的箔片在指尖轻移,稍有不慎就可能破损,大家屏气敛息、相互协助。扫去多余烧箔,一幅幅闪耀着“金属”光泽的烧箔画逐渐成型,花鸟鱼虫、山川河流跃然纸上。 作品装裱展示后,重庆西车辆段团支部书记马江为青年职工们点赞:“此次活动,大家不仅领略了传统技艺的魅力,更在创作中践行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希望这份匠心能融入工作,为铁路事业添砖加瓦。” 最后,青年职工们手持作品合影,笑容灿烂。此次活动,以传统技艺为媒、匠心为魂,让传统文化在铁路青年手中焕发新生。未来,重庆西车辆段团委将继续探索“文化+技能”融合模式,为青年职工搭建更多成长与传承的舞台。 扫码咨询更多活动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蔡静 编辑:蒋丽霞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杨飞 |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