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郑劲松:寻找麦地

2025-8-6 11:25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寻找麦地

文/郑劲松


麦地在故乡已消失多年。每次回老家,我还要去寻找,哪怕一棵麦苗。这是治不好的心病,如同回不去的娘胎。

泥墙上的镰刀早已生锈,文物似的,沉默不语。墙上的母亲,微笑如初。她在说话,说起怎样教我用镰刀,割下水井湾斜大土那片金灿灿的麦穗。说起我不小心割破指头,她飞奔回家,用墙缝的“蜘蛛蒙”给我止血。

时光就是这样的止血贴,流在心里,渗不出皮肤。尽管肤浅,却深如海洋。

此刻,麦地便在泪光中展开,从碧绿的一片摇动露珠,到黄澄澄的一片,麦芒闪着针尖的阳光,到油炸面饼的香甜。这是光阴的故事啊,我的麦地,我的母亲。

关于麦地在故乡山区普遍消失的原因,乡亲们说,首先因为鸟。大量的人们走进城里觅食,大量的鸟便回归山林,种的麦子于是不够鸟吃。还因为价值,山里的汗水不再值钱,不如种点油菜,阳春三月,有人来看免费的花花。实在没力气种的,就空着长草吧,不怕模糊了你家我家的边界。没年轻娃在村里了,老人追不上牛羊,当年开垦的麦地,又成了山林的一部分。麦子啊麦子,在写着一部村史。

没见过麦子的童年,是不完整的。母亲同意这样的说法,她的坟头下,原本好大一湾麦地与梯田。现在全是山草与树苗,开满了野花,开满了蝴蝶、蜻蜓、蜜蜂、麻雀和蝉。还有蛇们,鼠们,自由自在地漫步。这其实很亲切,如同多年不见的子女。

不止在故乡找不到麦地,曾经风靡一时的麦子诗句,也在诗歌史里成为档案。比如著名的海子,除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还写下很多亲切的“麦子”。

估计同样因为鸟,记忆与诗句都被鸟们衔走,消失在无边无际的风中或云端。

麦子无辜啊。麦地在他乡,在北方,总有平坦、丰盈的土地,替代母亲,年年岁岁养育或供奉大片大片的麦穗以及隔开它的镰刀。生锈的刀刃依然锋利无比,即使是风,也会被切得五颜六色。回忆中完成一种仪式,我会顺着风,去擦拭屏幕,去微信朋友圈抚摸那些闪光的麦芒,疼痛得再次听见母亲亲切的呼唤。

我坚信面包会有的,馒头、包子以及小面都依然健在。它们依然和看不见的麦地息息相关。古老的麦地啊,作为信仰的一部分,一直在金黄色的天底下,在黝黑的皮肤上,闪烁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亲爱的麦地,我的筋脉的一部分,流淌着浓稠的汗水与血泪。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博物馆)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