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丨立秋:云天改夏色 木叶动秋声

2025-8-7 11:44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立秋:云天改夏色  木叶动秋声

文/艾晓林


每年8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 135°,北斗星指向西南方,就是立秋节气。历书上说:“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揫敛” 二字,表明从此万物开始由散入收。

立秋虽标志着夏去秋来,却并非气象学意义上秋天的开端。按照气象学的划分,连续五天平均气温降到22以下才算是秋季的开始。立秋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秋天到来。此时,气温并不是迅速下降,有可能还会继续升高。俗话说:“秋后一伏,晒死老牛。”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的末尾阶段。还有一句俗话:“打雷立秋,干断河沟。”说的是“秋老虎”仍然特别热。尽管如此,气温还是渐渐转凉,所谓“清早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立秋一日,水冷三分”。

立秋也标志着收获的季节快要到了。许慎《说文》说:“秋,禾谷熟也。田野间,夏日的蓬勃正加速沉淀为饱满的成熟。农谚“立秋十天遍地黄”勾勒出谷物渐染金黄的壮阔。南方稻作区,“双抢”(抢收早稻、抢插晚稻)进入攻坚期,早稻若不及时归仓,恐遭秋雨霉变;晚稻需赶在立秋前后移栽,应 “七月秋,里里外外插到秋” 的农时,否则难敌寒露风。北方大地,春玉米灌浆需防旱,大豆鼓粒要防虫,华北棉花裂铃吐絮待采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 道出农人的紧凑节奏。西北绿洲,棉花吐絮、葡萄着色;西南山区,玉米乳熟、马铃薯待收。而 “立秋前后,种瓜点豆” 的古训,更让此时既是收获的序幕,亦是新播种的起点,交织着喜悦与期盼。

 古人讲究 “秋天宜收不宜散”,立秋后养生需从 “防暑” 转向 “滋阴润燥”,兼顾敛阳储能。饮食上 “秋不食辛辣”,减少辣椒、生姜等热性食物以防秋燥;增食苹果、葡萄等酸味果蔬以敛肺气。运动选择散步、慢跑、太极等平缓项目,忌剧烈运动致大汗耗津。秋季易生 “悲秋” 之情,需调节心绪,保持舒畅。

   立秋三重精妙的物候意象,是人类对季节变迁的深刻感知

一候凉风至立秋初始,最显著的感官变化是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凉风至。温变而凉气始肃也。”《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始至”此时冷空气逐渐活跃风不再裹挟盛夏的灼热与湿闷,清爽干燥,吹散了暑气,开始携带丝丝缕缕的凉意尤其是早晚时分,拂过肌肤,带来久违的清爽。

二候白露降随着昼夜温差拉大,夜间气温降低,地面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的露珠,清晨的草木枝叶上,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礼记》注:“白露降,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这些在晨光中闪烁的“白露”,宛如秋日清晨的薄纱,纯净而微凉,“白露垂珠滴秋月”

三候寒蝉鸣:此时鸣叫的蝉,已非盛夏时的 “知了”,不再是夏蝉的喧嚣鼓噪,而是体型较小、声音更清越的寒蝉为初秋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律感。《逸周书》称其“鸣则天凉,故谓之寒蝉”。柳永名作《八声甘州》一词,第一句就是“寒蝉凄切”,一下子就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立秋积淀了丰富的民俗活动,这些习俗既包含着对丰收的期盼,也蕴含着对健康的追求,在岁月流转中成为浸润秋意的文化印记

立秋节。春夏秋冬“四立”之日、季节转换之时,一直以来都是帝王十分重视的日子。“立秋节”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周代时期,《礼祀·月令》有记载,立秋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现在,我国很多农村中仍然保留着这个习俗。每到立秋这天,家家户户都会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并预卜天气凉热。还有一些地方,在立秋前一日,有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立秋这天,天津人讲究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吃西瓜“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先秦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漻兮天高而气清,寂漻兮收潦而水清。用简练而富有张力的意象,构建了自然与情感的深度共鸣,成为后世 "悲秋" 文学的精神源头。立秋的独特意蕴,为历代文人墨客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源泉,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

代诗人白居易《立秋日登乐游园》写尽了对世事似水变迁的感慨: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宋代陆游《立秋后三日行》“立秋才三日,凉飙已萧瑟。陂塘水初满,稻陂绿可织。” 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立秋日》:“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刻画出了秋意渐进过程中的早秋之美,展现了立秋时节独特的韵味。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唐代诗人刘言史《立秋》,生动传神地描绘了立秋时节的景物特征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反传统悲秋的基调,赞颂了秋天的美好抒发了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展现了独特的秋日情怀。

立秋,就像一位沉稳的信使,携带着凉风、白露与寒蝉的清音,叩响季节门。它提醒我们,时光的车轮已驶入下半程,万物由生长的喧哗转向沉淀的丰饶让我们慢下脚步,静心聆听风中初起的秋声,感受天地间流转的韵律怀一份宁静的期待,从容迎接生命的饱满与成熟。

(作者为市作协会员)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