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田榆:雨中的拉拉渡

2025-8-12 11:59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雨中的拉拉渡

文/田榆


我是在上中学时读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才知道那个地方的。一个边陲小镇,一湾碧水。因一段废缆而出名的渡船,名为拉拉渡。

记得高考那一年我遭遇了“滑铁卢”,“考不上大学,就去打工”。一个周末,我躲在家里看电视,突然我看到了新闻在报道拉拉渡。

历经沧桑的拉拉渡,它居然还存在,我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那个瞬间,我觉得拉拉渡给了我一种莫名的力量,就在刹那间,我感觉自己满血复活了。立即关掉电视机,拿出满是褶皱的试卷,开始一道题一道题的琢磨、勾画。第二天,我找到老师帮助我复习,开始攻克学习上的一个个疑难杂症。就这样,跌倒了又爬起,我最终如愿考上了心目中理想的大学。

也就是从那时起,拉拉渡便成为了我心中的圣地。

整整15年后,沿着高速公路,我跟着好朋友们终于来到了秀山。

“叮咚叮咚……嘀嗒嘀嗒……”细雨薄雾弥漫处,一位七旬老伯稳稳地站立船头,不划桨,不撑篙,仅手里握着一截老旧黝黄的短木块,将凹口处架在拇指粗的铁缆上,一前一后,一来一回,牵动船头船尾的铁环,和着雨声,顺着碧波,摩擦出清脆的声响。

我知道的拉拉渡,早在清嘉庆年间,一根粗大的麻绳系在河面两岸,船头竖一根竹竿,上面挂一个可以活动的竹环,竹环挂在绳索上,船夫拉着绳索,慢慢地牵船过河。再往后,麻绳、竹环逐渐演变为如今所见的铁缆、铁环和木块。

今天雨又来了,但在我眼里,这雨可以洗涤心里的灰尘。

此时所见的白河不是白色的,碧绿如玉,泛着珠光。

“到了!”船夫老伯的声音将我拉回了现实。

“也太快了,居然三分钟都不要。”朋友们感叹。

而这短短的三分钟拉拉渡,却让我飞越了15年。

雨越下越大,我们赶紧撑伞钻进了小巷,找到一家鱼馆。我们一边吃着“翠翠鱼”,品尝着店家自酿的美酒,一边听雨,时间一下子就慢下来了。

“城市拥挤繁杂,我想逃离,要是永远住在这里就好了。”一个朋友幽幽地说,也有朋友表示赞成。但多数朋友不这么想,认为这里固然好,可以放空自己,休养元气,但真要住下来,怕是不习惯。

我脑海中再次浮现出翠翠孤独的背影。她是不是把拉拉渡当成了一个逃避思念的方式,宁愿痴痴地等,经历一次次希望和失望,也不愿跨出去,接受那个答案。

我和闺蜜森森将手伸出窗外,任凭雨水拍打手心,水花四溅,仿佛给脸上绽放的淡红色酒意洒上了点点露珠。我们笑闹着,干脆走了出去,在木巷里穿行。我和森森共撑一把伞,嘻嘻哈哈,走了好一段路,鞋子被淋湿,没有丝毫不悦,反倒觉得好玩。

朋友们也都撑起伞,跳着叫着疯着,融化在这场边城的雨中。

这雨,是有魔力的,呼唤着每个被束缚的灵魂,卸下负重,随心而动。

原来,拉拉渡并非意味着逃离,而是一直在摆渡我们走向远方。

忽然不再纠结翠翠和傩送的故事了。他会不会回,她还等不等,已经不重要了。我想,他们都缺乏了一种冲破内心枷锁的勇气,他们的逃避或许能暂时缓解郁结,但终究还是辜负了内心那一份缱绻。

我也常常缺少勇气,但我从未放弃寻找,就像15年前在电视里偶然看见了拉拉渡。万般不易,唯有自渡,而心灵的拉拉渡,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深处。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北区天堡寨小学)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