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轨客网-重庆晚报官网 检票口 夜雨 查看内容

夜雨·红岩烽火·歌咏山河|程华:一滴水从天而降

2025-8-12 11:24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微信

放大 缩小


一滴水从天而降

文/程华


炎夏,闷热。踏进重庆大轰炸“六五”隧道惨案史实展馆内,却感到一股冷意在隐隐萦绕。

馆内人不多,可以静静地看。文件、实物、照片、当年的实录影像、电脑模拟场景……无一不以有声或无声的方式在讲述、揭示、控诉。

重庆人不可忘却之殇,深烙于中华民族记忆中的痛。

抗战时期,作为中国战时大后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重庆,成为侵华日军战略轰炸的重要目标。在从天而降的钢铁死神面前,血肉之躯如此渺然无力。展馆里,一行行灰白色数字刺痛人心:1938年2月到1944年12月,在日机持续6年零10个月的无差别轰炸中,重庆死亡16376人、伤16453人,财产损失100亿法币……

占满整墙的电子屏幕,被一幅幅当年的旧照片切割成不规则方格,让人联想到支离破碎的脸。大屏下方的黑色石台上,几束白色、黄色的菊花,默默地传递着来自不知名者的哀思。我的视线久久停留在大轰炸遇难者名单上:任林生、龙朝全、兰庞氏、谢小女(7岁)、王家四(3岁)……一个个苍白到失血的名字,从深海样的墨黑中次第浮起,如被惊散的蝶,如过火后迷路的残烬。我敢肯定,这些名字属于原本生动的脸:黝黑的白皙的,肉乎乎的骨感的,清秀的粗犷的……脸的主人,或是常泡茶馆摆龙门阵的老头儿,或是街头支摊养活家小的大叔,或是血气方刚爱提劲的崽儿,或是偎在襁褓中啃手指的婴儿,或是一对忙着筹备婚礼的恋人——然而80多年前,那些无辜的鲜活的肉身,瞬间被尖啸的高爆弹撕成碎片,在燃烧弹腾起的烈焰中变成焦炭,在惊惶苦痛中汽化成人间修罗场上的冤魂……

“女士,一个人参观吗?”保安的询问将我惊醒。我点头,得知我在搜集写作资料,保安指指步梯下的隧道口,说下面是“六五”遗址中的一段,政府这些年特意修缮开放的。又郑重地递我一张米色纪念折页,上印“入洞证”字样。原是仿照当年入洞躲避空袭的凭证印制的宣传品。“你可以扫二维码,写下想说的话。”他顿了顿,又叮嘱:“一个人下去参观,下细点。”

沿石阶独自下行,骤闻一阵警报声、脚步声、惊叫声,杂乱而急促,仿佛无数人挤进了狭窄的隧道。我猛地一震,回望四周并无一人。少顷,声效倏然消失,四周重陷沉寂。细看洞壁,有名为“涌入隧道”的浮雕,正是再现了百姓带着行李扶老携幼匆忙入洞躲避的景象。那些逼真的音效,应来自浮雕周边的集音罩。

我方懂了保安那句嘱咐里的善意。

灯光昏暗,洞壁冷硬,逼仄、压抑。沿途姿态各异的人群浮雕,将我的思绪带向了作家范稳的长篇小说《重庆之眼》。曾在渝求学的范稳,多年后再回重庆,在深入体验山城烟火生活、查阅大量史料并采访二十几位大轰炸幸存者后,耗时三年创作了这部后来一版再版的力作。书中以重庆大轰炸为历史背景,通过讲述女主蔺佩瑶、男主刘云翔、邓子儒的人生际遇以及情感纠葛,揭露了日军暴行给重庆带来的深重苦难,更展现了重庆人民绝地抗争的刚强与坚韧,并以此折射出整个民族在战火中的涅槃重生。

故事以数次大轰炸为线索展开,采用史实支撑虚构的讲述方式,将民族伤痛记忆与个体命运沉浮紧紧贴合,如书中“大隧道之殇”取材自1941年“‘六五’隧道惨案”。作者借随人流逃入隧道的刘云翔、蔺佩瑶的视角,高度还原了那个黑色之夜:因天气炎热、洞外长时间轰炸加剧高温、洞内人员严重过载,导致上千人因缺氧、踩踏而死:“洞顶的瓦斯灯耗尽了最后的氧气,死一般的黑降临,人们像被活活盖进了一口大棺材。”小说情节与展馆中诸多史料构成了互文:“……人群被挤压着贴在闸门上发出痛苦的呻吟,妇女和儿童的啼哭、青壮年的号叫声令人毛骨悚然……”档案中抽象的数字,在书中具象成有血有肉的生命;史实与文学,叠合成椎心泣血的人间悲歌。

视线一次次模糊,直到看见洞壁上刚劲的“愈炸愈强”四个大字,看见馆内照片、视频上那些勇敢的身影与乐观的笑容,我的心神才慢慢从沉重、痛切的谷底中挣扎上来。无论展馆里展陈的大量史料,还是《重庆之眼》构建于纪实之上的故事,都在悲壮的基调上彰显着一个事实:轰炸能毁掉家园,但无法摧毁捍卫与重建家园的决心;杀戮能消灭人的肉体,但无法动摇拼死反抗的斗志——从简陋的示警灯笼和一声声空袭警报,到消防员与童子军穿越炮火展开地面救援;从飞机性能远逊于日机的中国空军以死相搏绝地反杀,到百姓爬出废墟擦干眼泪重拾锅碗瓢盆;从文化界为鼓舞士气坚持爱国戏剧“雾季公演”,到全城老幼同仇敌忾捐款支援前线……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无数简陋的捆绑房仍在浓烟与废墟里不断“生长”;隐匿于群山之中绝壁之上的兵工厂,依然轰隆隆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射向侵略者的复仇的枪炮子弹!

重庆巍然屹立。曾狂言“要将重庆夷为平地”的“带翅膀的炮兵”惊诧又胆颤地发现:可以炸毁重庆的建筑,炸得重庆人血流成河,却永远征服不了机翼下的这座城,这些人……山城儿女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坚韧、倔强与达观,正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与顽强生命力的缩影。

血火硝烟远去,战争隐痛犹在。钩沉昨天,是以观照今日并面向未来;铭记伤痛,只为更加珍惜和平并自强不息,让战争永远远离我们的国土和家园。

展馆外,跨过斑马线便是八一路,重庆著名的“好吃街”。街道洁净,一爿爿商铺鲜亮小巧:“百草全”老工坊灯光暖黄货品琳琅,市级非遗“鬼包子”热气蒸腾香味汹涌,“荣昌卤鹅”的大肥鹅黄澄澄油亮亮令人垂涎,“桥头火锅”红底金字店招格外出挑,“钵钵鸡”门前两个小情侣正分享一只红油鸡腿……看着店里店外心无旁骛专注生活的人们,我的思绪却回到百米之外的隧道里,那些破碎于80多年前的梦,一时间恍觉时空穿梭交错,自己正站在现实与历史的交汇点。

“嗒”,一滴水打在额头,不知是雨水还是空调水,温柔而清凉。

多好啊。从天而降的,是一滴水。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主 编  陈广庆

         策 划  胡万俊


重庆晚报夜雨版面赏析



本站声明:

本站论坛的文章由网友自行贴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帖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

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

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重庆晚报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重报集团22楼

运营热线: 023-63315186

轨客网 ( 渝ICP备13006218号-1 ) --->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996号

网络报警渝公网备